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養老成為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實際問題。筆者在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從業十年,接觸到農村基層許多老人與子女分居,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案例,有感而發,試著探索“遺囑+意定監護+繼承”的綜合性法律養老模式以及公證在現代農村進行綜合性養老中的角色轉變。
關鍵詞 遺囑 意定監護 繼承 綜合性法律養老
作者簡介:宋銀華,福建省閩侯縣公證處四級公證員,研究方向:繼承法、遺囑和意定監護。
中圖分類號:D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22
“養兒防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養老觀念。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重男輕女的現象一直都根深蒂固,和養老的觀念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遺囑向來諱莫如深,平常連“遺囑”二字都不愿提及、覺得晦氣的普通老百姓更很少主動去立遺囑。 自從上個世紀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們的生育方式發生了變化,很多農村家庭只生育一男一女,或者是兩個女兒。到這個世紀20年代,社會逐漸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特別是在今天的農村,許多農民的后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拆二代”,失去了土地,置換了幾百平方的單元房,突然之間的“暴富”沖擊了大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當農村的年輕人離開了土地,成為了暴發戶,離開農村和老人分居,形成許多農村的“空巢老人”。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家庭問題,撕裂了農業生產生活的經濟紐帶,無形中形成了許多農村的“空巢老人”,有別于城市中有經濟保障的退休空巢老人,農村中被遺留許多被“拆二代”拋棄的空巢老人,沒有土地,沒有子女照顧,獨自生活。老年人擔心在其去世后如何處置財產,遺囑公證成了許多老年人實現財產分配的主要途徑。許多老人孤獨終老,去世后其子女沒有絲毫悲傷迫不及待來做繼承公證的大有人在。
筆者曾經辦理過一起遺囑的繼承案件。立遺囑人張三(化名)生前來本公證處立下一份遺囑,張三老宅拆遷置換了三套房子,張三和配偶李四(化名)共生育兩女一男:大女兒張小潔(化名)、小女兒張小珍和兒子張勇(化名)。大女兒張小潔在北京讀完大學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小女兒張小珍嫁到隔壁村子,兒子張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又好賭博,將拆遷置換的房子賣了兩套償還賭債,張三和李四無人照顧,一直由嫁到隔壁村子的小女兒張小珍撫養照顧。現張三名下僅有一套位于福建省閩侯縣荊溪鎮永豐社區的住宅,打算留給一直照顧自己的小女兒張小珍(化名)。因農村風俗中很多嫁出去的女兒一般是不繼承家中的財產的,張三、李四夫妻擔心在其去世后,小女兒無法繼承其名下的房產,因此要求來做一個遺囑公證,將其名下的房產留給小女兒張小珍,由其繼承,其他人不得干涉。張三李四去世之后,張小珍拿著這份遺囑公證前來辦理繼承公證,按照《繼承法》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有遺囑繼承的,所有第一順序的繼承人應來確認遺囑,以時間最后的一份公證遺囑為生效遺囑。張勇聽說張三和李四將房產設立遺囑留給了小女兒張小珍后就拒絕前來公證處確認遺囑,遺囑的繼承公證因張勇的缺席而無法繼續下去。張小珍只好憑著這份遺囑訴諸法院。本案中張三和李四因怕其財產繼承有糾紛而選擇設立公證遺囑,在其去世后,公證遺囑的繼承卻也因糾紛而無法繼續下去。誠然張小珍憑此公證遺囑可以訴諸法律,但是這樣就失去了張三和李四設立遺囑公證的初衷。遺囑公證是為了預防糾紛,當事人設立遺囑公證的目的就是能夠將財產在其去世后按其意愿繼承,遺囑的繼承公證卻因糾紛程序無法進行下去,雖然公證遺囑可以在法庭訴訟中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法定證據,但是這樣的結果顯然失去了當事人當初設立遺囑時的初心。
筆者有幸在農村的基層公證服務近十年,辦理了眾多農村的繼承、遺囑案件。在辦理繼承案件過程中筆者深感在農村可以探索建立一條適合于空巢農民的養老之路。這也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初心所在,文筆粗陋,失誤難免,意在拋轉引玉,讓更多的學者專家可以關注基層農村的繼承養老問題。2017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居家為基礎、社會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2016年9月,司法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證便民利民工作的意見》,要求公證機構應“貼近人民群眾就業就學、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利益訴求,認真辦理拆遷補償安置、入學派位、保障房分配、醫療糾紛賠償等公證業務”。2017年7月,司法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拓展創新公證業務領域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拓寬傳統婚姻家庭公證業務,創新開展家庭財產分割、綠色繼承、意定監護、遺囑信托、養老保險反向抵押公證等公證業務”。接下來筆者從幾個方面闡述“遺囑+意定監護+繼承”的綜合性公證養老法律服務模式。
第一,遺囑公證是公證機構的傳統業務類型,可以說是保障農民財產利益的第一道保障。遺囑公證具體來說是許多農民實現自身財產繼承意向的首選。目前公證遺囑的效力最高。當事人可以到公證處設立公證遺囑,但是許多農村的老人都認為做了遺囑公證,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就可以按照遺囑公證的內容把財產直接過戶到被繼承人的名下。這里存在一個普遍的誤解。公證遺囑的效力最高,但是遺囑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可以重新設立新的公證遺囑。老人百年之后,根據公證遺囑還要必須做一個遺囑的繼承公證。遺囑的執行是各國民法典繼承編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遺囑的開啟、真偽的辨別與效力的確認、執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被繼承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均享有繼承權。如果有人主張按照遺囑公證的權益進行財產繼承的時候,所有的財產繼承人都必須到場進行遺囑的確認。如果其他的繼承人也有遺囑,就必須對兩份遺囑進行認定,兩份遺囑中以公證遺囑的效力為最高,兩份公證遺囑中以日期最新的公證遺囑作為當事人最后的真實意思表示。很多被繼承人設立遺囑公證的初衷就是因為設立遺囑公證的財產都有潛在的家庭糾紛。所以往往在百年之后做遺囑公證時繼承人中很多因此糾紛而不到場導致遺囑的繼承公證程序無法進行下去,無法實現被繼承人設立遺囑公證的初衷,遺囑繼承人只能去法院進行漫長的訴訟。因此遺囑在生效后能被安全高效的執行,是立遺囑人的終極目標。立遺囑人自愿指定公證機構作為遺囑執行人,負責立遺囑人去世后遺囑的實行,能夠及時啟動遺囑的繼承程序,召集繼承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更好地執行遺囑,實現立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第二,意定監護是與法定監護相對應的成年人監護制度,又稱為成年人任意監護制度,是指“對于現在有判斷能力的人,為了對將來判斷能力的低下有所準備,使其能夠通過契約自己決定補足該情形之能力的制度”,是在自己意識清醒之時妥善安排好將來在自己失智、失能之后的人身、財產、醫療救護、養老等方面的事務。 筆者去年有幸學習上海普陀公證處李辰陽老師的意定監護課程,深受啟發。顧名思義,意定監護,公證的職責就是如何準確地將當事人的“意定”轉為“法定”。“綜合性養老工作”法律服務體系下的意定監護業務包括了當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法律安排。《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6條第一款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公證員可以根據當時人的意思表示代為起草意定監護協議文書,意定監護文書應明確意定監護事項:生活、照顧、醫療、財產、養老等事項,應向當事人闡明意定監護的法律意義和監護人的職責。在意定監護中公證作為承擔監護責任的組織,確保老年人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民法總則》第35條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這條原則旨在給予當事人最大尊重,確保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公證員辦理意定監護公證遵循的首要原則問題。
第三,越來越注重社會責任擔當、注重服務體驗,公證養老法律服務質量要求提高。當前社會的老年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老齡化社會馬上到來,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精神關懷等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綜合性養老法律服務越來越專業化、細致化,在為當時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讓其感受到公證員確實幫助其解決問題,消除當事人的疑慮,建立公證員與當事人之間的友好信任關系。在綜合性養老體系中,公證不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是將養老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一站式服務,打破碎片化和機構壁壘給養老帶來的難題。
第四,公證行業長期深耕于家事法律服務領域,在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中積累了很多創新的做法和實踐經驗。中國公證在綜合養老、意定監護、繼承中不單單只是“做證”,越來越多地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保駕護航。在臺灣法系中,律師和公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家事用公證的形式固定下來,將當事人的意定轉為法定,公證在民事的領域大有可為,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在遺囑公證到繼承公證中確保程序的順利進行和實體價值的實現,在實踐中已經看到遺囑公證的不足之處,后續如何完善并實現遺囑公證中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這是實現遺囑公證最重要的目的。意定監護很好地補齊了這塊短板。公證員在意定監護領域可以發揮監護人的職能,確保被監護人的權益得到合法的保障。在遺囑公證之后,為了保障立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得到實現,可以探索由公證員擔任護航手,在遺囑公證和繼承公證之間無縫對接,對同一個立遺囑人所立的遺囑公證進行跟蹤回訪、更改遺囑公證、簽訂委托公證、意定監護、繼承公證,打造公證“一站式服務”,讓文化程度不高的更多的基層農民避免斷章取義,利用“一站式服務”公證模式,就可以真正實現自己真實意思的財產分配處置,并且用現有的財產為自己的養老提供保障,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不再單純依靠“養兒防老”的道德約束,在道德上加上保險,用法律實現道德約束,是法治時代公證人的職責,也是公證人職業價值的體現。
公證和律師業務有許多交叉的領域,在當前大數據的網絡時代,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公證員和律師可以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利用公共資源發揮更大的合力,真正為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是每個學法人的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馮友蘭的“橫渠四句”應該作為每一個公證人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各職能部門和單位進行資源整合,必然會觸及到許多既得利益者的“責任田”。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交通訊息高速發達的今天,任何固步自封的行為和方式都是為社會所淘汰的,歷史的車輪始終是向著人民的方向前進的,作為一個公證人,應該看到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在社會變革中積極轉變思路、變換角色,“為生民立命”,站在時代的轉折點,把握住時機,盡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公證員的職能,特別是即將到來的老齡化轉型社會中,在綜合養老領域大有可為的空間。
注釋:
徐冰琪.立遺囑不該成思想上的一道坎兒[N].人民法院報,2016年11月29日第2版.
劉耀東.遺囑執行的比較法研究[J].東方法學,2013(2),第62-73頁.
陳華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