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每門學科的研究都應當有與之相對應的方法論,并在實踐中去不斷地運用以達到掌握的境界。文章就哲學研究方法論的五個需要格外關照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試探性的討論。
關鍵詞 哲學 方法論 基本問題
作者簡介:師瑞峰,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B0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49
一、哲學的任務
哲學的任務,即哲學的基本問題。
從詞源學角度來講,“哲學”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philosophia,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os由動詞philein而來,指“愛”,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意而言是“愛智”。“愛”是指對特定對象的主動地渴望,“智”則是指某種特定的有證據支撐的知識。因此我們把探索世界真相這件事情叫做哲學,所以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求世界的確定性。這個確定性包含著兩個方面,認識上的確定性(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及評價上的確定性。根據這兩個方面,可以把研究領域中的哲學問題的性質分為用作事實判斷的認識問題和用作價值判斷的評價問題,兩者之間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因為認識問題是評價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哲學研究主要培養的是研究者的問題意識。
二、哲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實現某種目的的方式,它因問題和問題的性質而產生,依附于目的或問題,不能獨立存在,沒有普遍有效的方法,這是問題與方法之間基本的關系。所以在做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判斷自己做研究的問題是屬于認識問題還是評價問題,以決定需要采用的與之相對應的方法。針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問題,研究方法也可分為以下兩種。
(一)認識方法
認識方法是針對認識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又名重構方法,它是為如何確定事物真相所歸結的方法,也就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認識方法主要遵循的是時空完備性原則,時間屬性是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根據,它決定著事物的本質。而存在之后表現的是一種空間狀態,它本身無法說明自身的合理性,空間屬性正好彌補了時間屬性的這種功能缺失。所以時間屬性和空間屬性共同規定著事物的本質。時間分析考察的正是這種時間屬性,它是尋找事物本質的方式,通過在一個給定的時間序列中,尋找表征一事物的一組特征變量之間的演化關系,并通過這種關系來尋找事物的本質。空間分析是要在一個給定的時刻下,找出表征一事物的一組特征變量之間的關系,來揭示事物的本性。在空間分析中要注意邊界條件,在一定的參照系內進行分析。
建模是把握事物最基本的方式。關于認識活動本身,可以抽象為一個最簡單、最直觀的圖示模型——認識模型(見圖1)。認識模型由三個原始變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認識者,認識對象和知識。認識者是無其他功利、目的、有意識的自覺的進行持續性的定向的探索主體。知識是認識成果系統化的理論形式。“認識對象——認識者”是一種最基本的對象性認識關系,二者是同時產生的。認識對象不等同與外部自然,它取決于認識者的興趣及社會需要。“認識者——知識”,認識者在獲取經驗材料之后,通過一定的符號將其組織成了一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就是知識。二者是一種語用學關系,這種關系必須遵循其內部一致性,包括邏輯自洽和數學自洽。“認識對象——知識(理論)”是一種語義學關系。得到經驗事實支持的理論是用來檢驗和陳述認識對象的,它具有面對已知的解釋和面對未知的預見兩種功能。只要是認識意義上的問題,均可在此模型下進行討論。
(二)評價方法
如果把認識問題概括為是價值中立的關于“想知道”的問題,那么評價問題就是價值負載的關于“期待”的問題。評價方法是針對評價問所采用的方法,它是事物合目的的過程(價值期望)。對于評價活動,我們仍然把它抽象為一個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同樣由三個變量組成,即評價者、評價對象和期望對象。其中評價者是因變量,評價對象就是認識模型當中的知識,對評價對象的認識程度決定了期望對象的形式。期望對象是從評價者的角度看評價對象時所感受到的一組缺乏,它與評價對象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是從評價對象中所抽取出來的關于未來的美好藍圖,往往用一組價值變量來表示。評價活動是評價者自覺的、自我意識的活動,也是其努力克服缺乏的過程,即價值實現。價值的實現取決于期望目標的大小、難易程度或是否符合自然規律等一系列因素。
三、文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的地位及方法
(一)文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的地位
文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點我將從時間和研究過程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從時間方面來講,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整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取一個值用“1”來表示,那么文獻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所占的時間比重大致是0.7。
由此可見,文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有著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地位。研究做的好不好,能不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主要是在這一環節產生的。從研究過程來講,文獻研究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即問題從哪兒來,是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的。我們回顧現狀,從已有的研究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新問題。我們的研究模式就是問題——解決模式,沒有問題何談研究。由此可見,文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文獻不能作為結論出現,只能作為論據,否則就是對理論的毫無意義的重復。
(二)文獻研究的方法
首先,文獻研究要提出一個初始問題。即在研究開始之前,有一個大的方向的問題,來構成研究的介入點,這個問題是立足于當下的所接觸到的文獻中沒有別人提出,能不能成立要經過文獻研究反映出來。
其次,根據初始問題建立相關的文獻源。文獻源直接決定著論文的質量。一般而言,我們需要將初始課題(一個詞)轉換成一組可以涵蓋這個課題所有內容的關鍵詞。關鍵詞的轉換需要我們先判斷問題的類型是認識問題還是評價問題,并在相應的模型下提取關鍵詞,然后根據關鍵詞來查找和搜集文獻。
再次,給文獻分類研究,具體分為三級(三級分類法)。第一級,從問題出發,把該課題按照研究的方面進行分類。第二級,在第一級的基礎上,根據每個方面得出的結論、證據再進行整合分類。第三級,再根據不同結論之間的異同點進行細分。
最后,導出問題(三級審查法)。可根據研究是否具有合理性、研究是否包括所有方面以及結論異同點審查三個方面來導出問題。
綜上所訴,文獻研究報告需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研究現狀的回顧,并由此導出問題;另一方面是對研究未來的展望,也就是對研究現狀的評價。以上就是文獻研究的一般步驟。
四、論證的方式及其地位
論證的過程在整個論文的寫作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論文的結論是否成立。論證的一般結構包括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個部分。論題是作者在某一問題上所給出的認識判斷或價值判斷,論據是支持命題最好的方式。根據對命題的支持程度可將論據分為強證據和弱證據。在研究過程中首要搜集的是強證據,根據“解釋——預見”的外部一致性,我們將認識活動中能預測新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預見劃分為強證據,而解釋因無法產生新知識被劃分為弱證據。根據論據的真偽性可將論據分為真證據(經驗證據)和形式多種多樣的偽證據(非經驗證據),偽證據訴諸于權力、信仰、權威、種族、意識形態、性別、職業、經驗常識、情感、修辭等各方面,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避免偽證據的影響。在寫作時我們需要考慮經驗證據和邏輯證據兩部分。經驗證據具有外部一致性,通過經驗證據可以判斷結論的真偽。邏輯證據是一種助發現的具有內部一致性的方法,邏輯本身無法證明判斷的真假,但是可以證明判斷的邏輯自洽。
五、對學術規范的理解
學術規范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其一,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文獻研究及論證方式這一系列技術性的要求,這是學科共同體需要共同遵守的學術規范。
其二,學術道德,主要包括抄襲、剽竊等這些技術性問題的表現形式。學術規范是專業訓練的一部分即學術態度、專業精神的問題。學術研究是一項神圣的活動,主要任務是發展知識、創造知識,容不得弄虛作假,是不能以任何理由辯護的一項活動,在任何情況下,這都是不能被容忍的問題。我們對學術研究應該本著一顆尊重、敬畏之心,不能把偽知識帶入其中。
六、總結
以上是本文對哲學研究方法論的五個需要格外關照的基本問題的試探性討論。總體來說,我們在哲學研究過程中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意識和問題意識,并建立屬于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高質量的文獻源,找到支持自己問題結論的強有力的證據,以此來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慧子.關于地理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432-43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