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運用的能力,從大量的動手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論非常適合用在初中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做中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探究知識,做到教學做合一,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
關鍵字:信息技術 做中教 做中學 教學做合一
眾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言我們耳熟能詳,“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干教萬教,教人求真;干學萬學,學做真人等等,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因此,在閑暇之余,我總會認真拜讀陶行知先生的論著,像<走進陶行知》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它是一本非常適合中小學教師閱讀的教育思想讀本,通過閱讀,使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的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主張,其中“教學做合一”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這正好與新課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不謀而合,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簡單談談我對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感想
在做中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在做中教,指的是教師。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好地要求,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引導者,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后,設計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通過教師的指引,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在做中教。在我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我也經常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操作。
如:在教學《基于scratch程序設計》中《打蝙蝠》一課時,我先用了3分鐘時間給同學們展示了用scratch編程知識制作的小游戲“打蝙蝠”,同學們的興致—下子就提高了,接著就給出第一個任務——“蝙蝠之舞”。提問:“怎樣讓蝙蝠左右來回移動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具體的問題去嘗試編程。當同學們完成第一個任務之后,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任務。“蝙蝠之舞實現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實現對它射擊的這一動作哦,那你是不是真的要畫個人、畫把槍在這里,然后對它開槍呢?當然不是的,我們只需用一個瞄準鏡就可以了同學們—下子就知道了第二個任務“瞄準鏡的制作”,而且他們也理解了為什么要做這個瞄準鏡的原因。教師再接著分析,“當你打中這個蝙蝠了,瞄準鏡是這種狀態,當你沒打中這個蝙蝠,瞄準鏡還是這個狀態,那你就很難判斷到底打中了還是沒打中,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制作兩種不同狀態的瞄準鏡就可以了。教師再接著分析,到這里這個游戲是不是就制作結束了呢?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這次游戲中,一共擊中了蝙蝠多少次呢?同學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師自然而然引出下一個任務 ——“記分器的制作”。整個過程中,當學生碰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就由教師適當的示范,通過一步一步引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從而掌握scratch程序設計的思維分析與腳本編寫能力。
這就是我理解的在做中教,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教會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找出具體的方法,學以致用,從而解決更多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自己去探求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知識
在做中學,指的是學生。新課程要求讓學生由原來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求者,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精神。這便是陶行知先生講的“在勞力上勞心,最終實現創新”。
首先,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在我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我經常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實踐操作,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如:在《打蝙蝠》這一課中,當同學們完成第一個任務“蝙蝠之舞”時,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蝙蝠之舞除了可以讓蝙蝠左右來回移動外,還有沒有其它方法也可以實現呢?同學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他們很容易就想到了新的方法,如碰到邊緣反彈、隨機出現…..都可以實現蝙蝠之舞,然后留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進行思維分析,嘗試編寫腳本,由此培養學生多思考、善思考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其次,相信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在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有些老師總是沒有耐心,喜歡把解決方法直接告訴學生,他們覺得學生可能想不出辦法,不如直接告訴他們,還可以節約課堂上的時間講其他知識。這樣做其實是在扼殺學生潛能的開發。我們要相信學生隱藏著巨大的潛能,要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挖掘潛能,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做中嘗試創新。如:當我上完了《打蝙蝠》這一課時后,有些同學就要求給他們一節課時間,讓他們自己設計一個喜歡的游戲。我覺得正好可以檢測一下他們知識掌握的程度,于是就同意了。結果真的讓我非常驚喜,一節課下來,好幾個富有創意的游戲展現在我面前,有打磚塊、抓蝴蝶、魚兒來回游動、彈球……這充分說明我們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他們動手解決了問題,也就積累了解決的辦法。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做中創造。
總之,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所以陶行知先生說:“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必須做得好。”教與學在做中統一起來,這樣的教才是真教,這樣的學才是真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真學。”
教學做合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明創造。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大膽嘗試,在嘗試中遇到困難,在困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成就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曾聽過兩位老師的公開課,內容都是《基于photoshop的設計與制作 海報的制作》。第一位老師先讓學生觀看自己完成的海報,接著告訴學生海報制作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跟著自己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完成作品。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當然不敢興趣,整個過程就是學生機械的模仿老師的操作,根本不存在自己的思考,慢慢的學生的思想懶惰了,學習興趣也沒有了,哪還學得到什么知識呢,更談不上創新了。另一位老師采用了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一上課就讓學生欣賞事先準備好的各類海報,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接下來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海報的共同點。比如:他們都有顯目的標題,有符合主題的圖片、圖標,有統一的色調,有合理的布局等。知道這些以后,學生早巳迫不及待想要自己去制作海報了'有了這種信心,就更能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接著教師給出海報制作的主題,為學校的運動會設計制作一幅海報。同學們立刻就積極投入創作中去了這樣學生就能自由發揮,制作出富有自己個性的海報,碰到問題時,或讓教師示范,或讓學生演示講解—下,真正做到了在學中做,在做中教,做到教學做合一,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基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它的知識更新速度之快,更加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運用“教學做合一”原則于課堂教學中,以“做”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