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雄
動車飛馳著,故鄉的身影倒退著,異鄉的腳步不停,你牽掛著遠方的家,遠方的家也牽掛著你,異鄉的游子啊,知否?知否?
前些日子,臨時回鄉下看望父母,在回福州的動車上,我寫下這段話。
常年在外,時常會踏上回家的路。因為路的盡頭,是親情,是故鄉。近幾年,隨著詔安縣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開通了動車,回故鄉的路變得順暢舒坦了,我常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回家”。
故鄉的路,說來話長。
兒時深深的記憶里,是家鄉彎彎曲曲的羊腸小路,路的兩邊包裹著雜草叢生的綠,只在中間露出一條細致的土黃。幾個村莊通往324國道的路,也是細細的泥土路,每當下雨,道路泥濘不堪,坑坑洼洼坎坷難行,走路都困難,更不要說通汽車了。家鄉盛產荔枝、龍眼、李子等等農副產品,由于道路瓶頸,制約著家鄉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在詔安一中讀書。每逢周五下午放學后,我便踏上回家的路。當時回家的路,僅僅10公里,卻每次步行2個多小時。有一次,已經是汕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的同村的宗親,聊起中學時代一起步行回家的經歷,依然記憶猶新。我們回家的路,是沿著324國道走的,在“雨亭”處,拐進泥土小路。回家的路上,也時常有溫暖陪伴。記得有一次,臺風影響過后,詔安縣西溪與324國道交匯處的橋梁,被洪水沖毀,交通部門還來不及搭上便橋,步行回家的我們,被洪水阻攔在路上,是幾個好心人幫我們泗渡過缺口。
考上大學后,回家的路成了千里行程的奔波。我至今珍藏著1988年9月5日從詔安到福州讀大學時的長途汽車票。20世紀80年代,詔安每天只有一趟班車到福州,我提前十幾天到縣城買車票,但還是買到座位42的車票了,差點買不到票。那個時候,324國道正在拓寬改造,汽車從詔安一路顛簸,走走停停,早上6點10分出發,當天深夜12點多才到福州,是來自家鄉的幾個同校的學長,把我接到學校報道,開始了福州的求學工作之路。同樣,從福州回故鄉的路程一樣費時費力。每年寒暑假,我必定踏上回故鄉的路,回鄉下探望父母,走親訪友。早些年,回故鄉詔安,我都搭乘到廣東省的臥鋪車。在福建省與廣東省交界處的“汾水關”下車時,常常是清晨時分。遙望家鄉,遠處的村舍,掩映在樹影中,依稀炊煙裊裊升起。
炊煙成了回家路上最美的風景線。如今,富起來的鄉親們日常生活中全部使用液化氣或電,故鄉的炊煙也已消失,但我內心深處對故鄉的眷戀卻不會消失。
故鄉詔安縣地處福建省與廣東省交界處,是原中央蘇區縣和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生產生活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近幾年,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故鄉的經濟社會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進入“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現在,從福州回故鄉,2個多小時到詔安動車站,下車后搭上回家的“的士”,一路暢通,不到20分鐘就到家門口。近幾年,故鄉幾個村莊開展“富美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修起了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每天喜歡“健步走”的我,有時候走著走著,會在故鄉幾個村莊水泥道路上“迷路”了。如今,故鄉村莊通往縣城的道路寬敞平坦。去年夏天,我和弟弟開車去縣城,10公里的路程,我們竟然“迷路”了,行駛在故鄉四通八達的大道上,我們不得不使用“百度地圖”導航。每年春節,很多外出打拼的鄉親們都是開車回家過年。那些懸掛著“閩A”“閩C”“粵B”字頭的豪華轎車,在鄉村公路上穿梭往來,隨處可見,成了故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要說的是,世上本沒有路,基礎建設資金投入多了,便成了通天大道。
故鄉的路,正一天天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光明,正一天天引領父老鄉親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也許,此時,有的外出的游子,正在回故鄉的路上。若是,遠方的家告訴你,努力往前走,莫忘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