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三月的漳州,對于本地市民們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吃“春卷”了。到市場上走一走,總能看見好多賣菜的攤位又增設一個匾,匾上赫然擺放著薄薄的春卷皮、橙紅色的胡蘿卜絲、淡黃的筍絲和淺綠的包菜絲,再去買些好料的三層肉,這就是包春卷的佐料。光顧這些攤位的人特別多,一摞高高的春卷皮,像小山一樣的胡蘿卜絲和包菜絲一會兒就沒了,菜販子則忙不迭地削菜以應付如潮的顧客。

我娘家旁邊的新華東路除了兩座貨真價實的古牌坊,實際就是一條賣菜的街,每天都熱鬧非凡,擺攤的吆喝聲,買菜的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這里有一個小店每到三月就非常火爆。自然是因為他們賣的是包春卷的料了。店主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一人坐在一把小板凳上,各司其職,配合完美。男主人面前是和好的面團和一口扁平的圓平底鍋,黑得發亮。只見男主人將面團玩弄于手掌上,無論怎么甩制面團都不脫落,面團在鍋邊甩制片刻,在鍋底快速一抹一拉,攤出一張薄如蟬翼的圓餅皮。如果面餅皮上有小洞,用手握著面團在小洞處蘸一下再把面團拉起。圓餅皮在鍋里煎制數秒鐘,面皮邊緣會微微向上翹起,用手從餅皮邊緣位置,輕輕將餅皮揭起,一張美麗的春卷皮就做好了。很多顧客看著他嫻熟的技術忍不住喝起彩來。而女主人則負責切菜絲、筍絲,按顧客的要求稱好皮與菜,她動作迅速準確,只聽見“嗒嗒”的切菜聲。把菜遞給客人時,還不忘快樂地跟客人拉家常。小小的攤位上流動著快樂和幸福。
那天下班有點晚,走到平常買菜的攤位,看到他們也賣起了春卷,心有所動,立刻稱了皮和菜,又去肉攤買了一點三層肉,也回家包春卷。一路上,心都被一種快樂占據著。我來漳州市區二十幾年了,記得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二年春天,有一個周末,我的同事游老師邀請我們幾個年輕的同事去她家吃飯。她神秘地說:“你們早點來哦,我們要包‘潤餅。”原來漳州人把春卷叫成“潤餅”。我老家是沒有包春卷的,所以我充滿了好奇。當來到游老師家,游老師已經把小桌子擺起來,放著幾個扁平的盤子。我看到桌子中間一個菜盆里已經裝滿色、香、味俱全的菜料,紅綠黃相間,煞是好看。游老師端過春卷皮,一人遞給我們一個,我還不會包,就笨手笨腳地跟著他們。只見他們把春卷皮攤開放在盤子里,然后用筷子夾些菜料放在皮上,游老師介紹說料要適當,才不會太多把皮撐破或太少而皮太厚不好吃。原來還有這些講究。我小心翼翼地包好了第一個春卷,看上去很不錯,于是我期待地咬上一口,啊,真好吃,有韌勁的皮遇上好料的菜,真是絕妙的搭配啊!我吃了一條又一條,不住地夸贊。
是啊,在漳州,春卷還是聯結朋友、同事友誼的一道美食呢!我和愛人有幾對共同的朋友,我們玩得很好,所以常常相約一起游玩。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就會相約到其中一個家庭里,然后買來春卷的料,包起了春卷。大人邊包邊話家常,小孩子邊包邊玩游戲,廳里流動著春天快樂的氣息。

我也有幾個好朋友,包春卷也常是我們每年春天的活動。簡單的食材,簡單的操作,卻是無比的美味。大家聚在一起,自己動手,快樂非常。春卷像一條紐帶,讓我們的感情更加牢固。
想到這里,我更想快點包好春卷等待愛人回家品嘗。回到家,我打開炒菜鍋預熱。然后切三層肉,剝蒜頭。等鍋熱了,放下一點油,放下三層肉,開始攪拌。等鍋里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響,看看三層肉有點金黃了,就把已切好的菜絲筍絲胡蘿卜絲倒進去炒,定好時間。中間有時用鍋鏟攪均勻,再放上鹽和味精。時間到,美味的春卷料就出爐了。這時,愛人剛好回來。
等他進來洗好手,我已端上煲好的湯,開始包春卷了。愛人接過我包的春卷,驚喜地說:“呀,今天竟有春卷。”他咬上一口,不住夸贊。我知道他夸贊的意思,因為從前我嫁給他時是“十指不沾陽春水”,沒想到“今來為君做羹湯”。我留了幾個春卷皮晚上給女兒卯卯包,其他我們倆都吃完了。
傍晚我接到卯卯的時候,跟她說家里有春卷料,她回家可以自己包。她聽了,高興極了。居然跟我說:“媽媽,太幸福了,有春卷吃,你可不可以寫一篇文章,就叫幸福的春卷。”幸福的春卷?是啊,多好的一個題目啊!普普通通的春卷里藏著多少人家家常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