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妍
【摘??要】目的:探討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特點、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方法:選取我區2018年1-12月細菌性痢疾患者49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該病發病特點及治療方法。結果:細菌性痢疾多于夏季高發,集中于7至9月;78.8%于發病當天與發病后1d就診,18.8%發病2d就診;10.0%復診。77.5%發病誘因為食用清洗或者烹飪不徹底食物;100.0%表現為腹瀉,88.8%表現為腹痛;治療后第2d臨床總有效率為67.5%,第3d為87.5%。結論:細菌性痢疾臨床特點多樣,其作為季節性疾病具有可預防性,因此一定要注重飲食清潔與衛生,避免不潔飲食,一旦感染立即治療,可強化治療有效性。
【關鍵詞】細菌性痢疾;流行;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01-02
細菌性痢疾(菌痢)是我市主要的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痢疾初期,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于夏秋季。根據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可以分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如感染者主要表現為起病急聚,突起畏寒、高熱、病勢兇險,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發生循環和呼吸衰竭,則為中毒性菌痢。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引起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遠見成人為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流行于夏秋季節。了解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提供防控依據。為進一步了解我市菌痢的流行規律,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據,我們對2018年菌痢的流行特征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疫情資料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報告的數據,人口學資料來自我市統計年鑒。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用Excel2003對疫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細菌性痢疾多于夏季高發,集中于7至9月;78.8%于發病當天與發病后1d就診,18.8%發病2d就診;10.0%復診。77.5%發病誘因為食用清洗或者烹飪不徹底食物;100.0%表現為腹瀉,88.8%表現為腹痛;治療后第2d臨床總有效率為67.5%,第3d為87.5%。
3??討論
3.1?菌痢報告發病率呈現下降趨勢??原因:一、隨著我市進一步規范細菌性痢疾的報告標準,導致2009年報告病例數下降;二、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衛生條件的改善導致發病率的下降。
3.2?菌痢病例地區分布較廣,各個鄉鎮均有病例發生,以學校、幼兒園、各種企事業單位以及大、中、小型餐飲賓館集中地,流動人口密度大。在流動人口聚集地區的發病率高于非流動人口聚集地區,原因可能與流動人口聚集地人群生活條件較差,防病意識弱有關[1]。
3.3?菌痢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5~10?月份最多,7~9月份達到發病高峰。發病情況與北方總體發病情況一致[2]。建議衛生部門在本病的高發季節大力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宣傳工作,采取積極治理環境衛生、保護水源、搞好飲食、飲水衛生、消滅蚊蠅孽生地以及關注菌痢重點人群等綜合措施以降低菌痢的發生。
3.4?菌痢發病年齡組分析??各年齡組均有發病,病例主要集中在0~9?歲之間;究其原因除了與喂養者及小兒吮手的不良習慣、體質有關外[3],可能與部分細菌、病毒所致的嬰兒腹瀉被誤診為細菌性痢疾有一定的關系。發病人群以散居兒童第1?位發病999?例,占總發病數的33.59%,學生發病第2?位407?例,占總發病數的?13.69%;農民第3?位361?例,占總發病數的?12.14%,所以要加強農村衛生管理,加強飲食、飲用水衛生監督[4]。
4??防控措施
4.1??隔離治療現癥病人??經省、市及我區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和糞便標本病原檢測,確診為細菌性痢疾暴發,對所有患者分別進行了住院和門診隔離治療,對疫區進行了消毒。
4.2??病原學檢測??2018年我區防疫站在全區開展痢疾流行菌株分型調查,檢測我區醫院、社區醫院門診化驗室腹瀉病人糞便標本63份,檢出福氏桿菌陽性16份,陽性率25.4%。其中福氏I型14份,占總陽性標本數的87.50%;福氏II型2份,占12.50%,調查結果表明,我區痢疾流行的優勢菌株為福氏痢疾桿菌。各縣區綜合醫院開展了腹瀉病例病株學檢測,為早期發現和及時隔離治療細菌性痢疾患者提供重要依據。
4.3??保護易感人群??通過廣泛宣傳,采取自愿、自費原則,在全市部分人群中開展口服痢疾疫苗接種。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口服痢疾疫苗停止生產,再無預防疫苗。主要采取多種方式健康教育,人人參與,搞好環境衛生,養成不隨地大便,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把好病從口入關。
5??討論
細菌性痢疾是是典型的糞-口傳染病,是我市常見腸道傳染病,其發病數占26種傳染病4.95%,位居第6位[5]。預防控制細菌性痢疾的關鍵是痢疾患者及無癥狀帶菌者的早期發現和嚴格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關。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尚無獲準生產的有效預防志賀感染的疫苗,我國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活菌苗主要通過刺激腸道產生分泌型IgA及細胞免疫而獲得免疫性;免疫期可持續6-12個月,對同型志賀菌保護率約為80%,對其他型無保護作用[6]。盡管如此,但還沒有廣泛應用到細菌性痢疾預防中,保護易感人群主要依靠健康教育手段,增強廣大群眾的預防意識,結合愛國衛生運動,搞好環境衛生,不隨地大便,鏟除蠅類滋生地,養成飯前便后洗手良好衛生習慣,不吃生冷不潔食物,把好病從口入關。早期發現和隔離治療菌痢病人及無癥狀帶菌者,防止傳染源在健康人群中傳播。
我市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使細菌性痢疾發病呈明顯下降趨勢,收到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冀國強,史繼新,張文增,等.1997~2008?年北京市順義區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特征.首都公共衛生,2009,(5):214-215.
[2]呂曄,許華茹,于秋燕,等.濟南市1951-2005?年細菌性痢疾流行情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8,42(5):342-344.
[3]耿貫一.流行病學(第二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27-137.
[4]蒙艷瓊.1996-2011?年云南省西疇縣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13,2(11):89-91
[5]楊兆民,戴侃記,何濤,等.?我市2009-2012年傳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8):3298-3301
[6]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