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但是很多人對這一疾病并不了解,沒有正確的認識,常常認為是普通的牙痛,在發病早期只是吃點消炎藥或者誤將牙齒拔掉,結果疼痛根本就得不到緩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認為三叉神經痛跟其他的疼痛一樣,亂吃一些止疼藥,結果把胃吃出了毛病。因此,今天為大家科普一下三叉神經痛都有哪些癥狀以及出現三叉神經痛之后應該怎么辦,幫助大家了解三叉神經痛與其他疾病的區別,并且在出現疼痛之后能夠做出正確的處理。
一、何為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第五對腦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一般軀體感覺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由眼支(第一支)、上頜支(第二支)及下頜支(第三支)匯合而成,支配臉部、口腔及鼻腔的感覺以及咀嚼肌的運動。
三叉神經痛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臉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外科病,一般發生在面部,以一側面部的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發福發作的陣發性疼痛為主要特征。這種病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0.015% ,可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大多數在40歲起病,一般多發病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通常以單側發病多見,雙側發病較少見,右側較左側常見,下頜支最多。隨著三叉神經痛病程的延長,其發作頻率逐漸增加且疼痛增強。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繼發,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二、三叉神經痛有哪些癥狀
三叉神經痛有以下七個比較典型的癥狀:
1、疼痛劇烈:三叉神經痛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疼痛劇烈,三叉神經痛發作之前沒有任何征兆,但發作之后疼痛多為針刺樣、撕裂樣、電擊樣、刀割樣或燒灼樣,患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一旦疼痛起來常常會感覺難以忍受,甚至是痛不欲生。
2、疼痛時間短暫:三叉神經痛發作屬于陣發性劇烈疼痛,發作時間持續數秒至1-2分鐘驟然停止,每次疼痛情況類似。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與正常人沒有差別。
3、疼痛周期性發作:三叉神經痛疼痛發作有一定的規律,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沒有任何感覺。發病早期疼痛發作次數少,間歇期長,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也逐漸加重,對患者進食及休息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痛不欲生,但自愈者較為少見。夜晚疼痛發作會減少。
4、疼痛位置一般不會超出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域:疼痛是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擴先到三叉神經的某一支或多支的,以三叉神經一側的第二支與第三支合并的疼痛最為常見,其概率占了三叉神經痛患者的95%以上。另外,單獨的第三支也是經常發生疼痛的部位,但疼痛范圍都不會超過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域,也不會超過面部中線。雙側疼痛者較少見,多為一側輕一側重。
5、“扳機點”觸發疼痛:“扳機點”也叫“觸發點”,多位于上唇、鼻翼、齒齦、眉及口腔內等處,多由口、舌的運動或外來刺激引起,觸之即痛。說話、洗臉、刷牙、吃飯甚至微風拂面都會導致陣發性的劇烈疼痛,因次,為避免疼痛發作,病人常常不敢洗臉、刷牙、進食,以至于面部污穢、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嚴重者會導致身體虛弱、臥床不起。
6、顏面部發生變化:疼痛發作時,病人疼痛側的半側面部呈現痙攣性扭曲,即“痛性痙攣”,皺眉咬牙、張口掩目,患側面部先發白,然后潮紅,結膜充血,并伴有流淚、流涕、流涎等。有時會出先面肌痙攣性痛性抽搐、植物神經癥等。
7、其它癥狀:三叉神經痛的癥狀除了疼痛之外,還會伴有血管-植物神經癥,主要表現就是同側眼睛或雙眼流淚、流口水、出汗、瞳孔增大、皮膚腫脹或溫度升高等癥狀。
三、如何與其它疾病區分
三叉神經痛常與以下幾種疾病混淆,那么該如何區分呢:
牙痛:三叉神經痛最常被誤診為牙痛,往往會將健康的牙齒拔除,但是
沒有任何效果。牙痛引起的疼痛是持續性的疼痛,且疼痛多局限在齒齦部,局部會有齲齒或者其他病變,經牙科及X線檢查能夠確診。
2、偏頭痛:偏頭痛的疼痛部位會超出三叉神經的分布區域,發作前常有視覺先兆、體覺先兆如視力模糊、感覺異常等,常伴嘔吐。疼痛為持續性,可持續半日至1-2日。
3、副鼻竇炎:比如上頜竇炎等,副鼻竇炎的疼痛為局限性的持續性疼痛,同時伴有發熱、鼻塞、膿涕以及局部壓痛等癥狀。
4、三叉神經炎:三叉神經炎多在感冒、副鼻竇炎或牙科疾病之后發作,疼痛為持續性,其特征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感覺減退或過敏,可伴運動障礙。
5、青光眼:單側青光眼急性發作容易與三叉神經第1支痛相混,青光眼為
持續性疼痛,且疼痛不放射,可伴球結合膜充血、眼壓增高、嘔吐等。
舌咽神經痛:常與三叉神經第3支痛相混,但舌咽神經痛的疼痛部位為
軟腭、扁桃體、舌根、外耳道等處,疼痛是由吞咽動作引起的。
面神經痛:常見于青年人,疼痛范圍超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可延伸至
耳后、頸部、頭頂,甚至是肩部,疼痛與動作無關,可持續數小時,雙側性疼痛較常見,夜間疼痛可能加重。
四、出現三叉神經痛該怎么辦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原則是控制癥狀、減少復發。如果你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那么首選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目前應用最廣泛、療效最好的藥物有卡馬西平及苯妥英鈉。苯妥英鈉的療效不如卡馬西平,但卡馬西平有嗜睡、眩暈及消化道不適等副作用。如果你是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藥物治療沒有效果或者無法耐受藥物的副作用,可以選擇手術治療,一般方法有三叉神經及半月神經節封閉術、半月神經節經皮射頻熱凝治療、微血管減壓術等, 目前公認的療效最好的是微血管減壓術。
中醫治療也會有一定的療效。中醫認為,三叉神經痛屬于“面痛”、“面游風”的范疇,造成該病的病機有風寒外襲、胃熱上攻、肝火上炎、痰瘀阻絡等,經脈阻遏、血運閉塞使得面部出現疼痛的癥狀。因此,中醫的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補益肝腎、調和氣血。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主要為針灸療法。針灸療法包括針刺療法、放血療法、穴位埋線療法及穴位注射療法。針刺采取的手法是瀉法,若為寒證引起的疼痛,可以配合艾灸。放血療法是將特定穴位或者疼痛部位點刺出血,再在出血點進行負壓拔罐,瀉熱散結,活血化瘀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穴位埋線是在疼痛部位進行有機物的深埋,以刺激經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行。穴位注射又稱水針,用營養神經、活血化瘀、鎮痛的藥物進行穴位注射,不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創傷,能夠在有效緩解患者面部疼痛癥狀的同時促進其三叉神經的修復。
以上就是有關三叉神經痛的癥狀以及治療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三叉神經痛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不會在發生疾病的時候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