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霞 朱潤秀


【摘? 要】目的: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的發病機制進行分析與研究。方法:在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隨機抽取60例,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的癥狀以及治療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因激動導致發病的患者占到總人數中的16.7%、因勞作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63.3%、因排便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15%、因休息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5%。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占到總人數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并發癥率占到總人數中的10%。結論: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機制相對復雜,易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從各個方面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出現的不良癥狀,并且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因此,應加強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遲發性腦缺血的預防,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關鍵詞】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遲發性腦缺血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27-01
前言:有研究指出,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率極高,同時具有較強的致命性。不僅會對患者健康狀況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導致患者生存質量大幅下降[1]。雖然,經影像學診斷后給予患者尼莫地平治療后,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血管痙攣的癥狀,但患者還有出現遲發性腦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本文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作為樣本,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的機制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性別:男/女=24/26,年齡(51.5±10.3)歲,所有患者均已經CT檢查確診。
1.2 方法
1.2.1 回顧性分析方法:通過對醫院檔案室、電子檔案庫檢索等形式,對近兩年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檔案進行調取,并將其治療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
1.2.2 治療方法: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具體治療方法如下:①首先,對出現頭痛、昏迷以及意識喪失癥狀的患者進行CT檢查。②檢查完畢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性進行區分,分別為Ⅰ級Ⅱ級Ⅲ級。③將實驗中的所有患者都給予氨基乙酸靜脈滴注治療,第一次治療劑量為5g、第一周24g、第二周26g、第三周8g,上述均為每日劑量。與此同時,給予患者尼莫地平靜脈滴注或口服配合治療,滴注方法為10~20g/2周,口服用量為40mg/6h,治療周期全長為兩周。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處理數據,計數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及t檢驗,以(%)及(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發病原因對比
因激動導致發病的患者占到總人數中的16.7%、因勞作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63.3%、因排便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15%、因休息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5%。
2.2 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對比: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占到總人數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并發癥率占到總人數中的10%。
3 討論
蛛網膜是位于人類硬腦膜深處的一處結締組織,其結構為透明色薄膜,并將患者大腦中的脊髓與腦部溝壑進行連接。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內科診療過程中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為腦部血液直接流入患者蛛網膜下腔所致,部分患者可能因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以及顱內腫瘤等原因,引起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2]。
其發病主要由腦血管痙攣、微血栓形成等因素所導致。在患者確診后,需對其病情的嚴重性進行判斷,并對患者的情況加以考量,選用尼莫地平、硫酸鎂等藥物,緩解患者癥狀,并對病癥的嚴重性進行控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觀察可知,因激動導致發病的患者占到總人數中的16.7%、因勞作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63.3%、因勞作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15%、因休息導致發病的患者發病占到總人數中的5%。可以看出,勞作、過度用力,屬于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本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占到總人數中的96.7%、患者死亡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再出血率占到總人數中的3.3%、患者并發癥率占到總人數中的10%,提示經過治療后,病情可好轉。
綜上所述,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機制相對復雜,易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從各個方面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發生遲發性腦缺血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出現的不良癥狀,并且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因此,應加強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遲發性腦缺血的預防,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偉科.顯微鏡下動脈瘤夾閉術聯合腰椎穿刺與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應用價值比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20,28(02):172-173.
[2] 沈育,徐春林,程小志,等.早期持續腰大池引流聯合尼莫地平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腦血管痙攣的影響[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0,32(05):99-103.
作者簡介:齊麗霞(1990.1),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在讀碩士,醫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