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興隆 何永剛 喻廷江



【摘? 要】目的:評估小針刀筋膜切開法在腰肌勞損治療中的運用價值。方法:將98例腰肌勞損患者分成常規組、切開組,予以常規手術、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結果:切開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切開組滿意度及復發狀況均優于常規組(P<0.05);切開組后4周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腰肌勞損,效果可靠,作用持久,且可滿足患者的復發預防需求。
【關鍵詞】小針刀筋膜切開法;腰肌勞損;復發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027-02
前言:由于受到運動鍛煉不足、久坐等因素的影響,腰肌勞損發病率持續升高[1]。在這一背景下,這類常見病的臨床治療,逐漸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常規治療主要以局部封閉鎮痛法,改善腰肌勞損患者的癥狀。小針刀筋膜切開法則是一種經典中醫技術,為判定其在腰肌勞損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針對98例患者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腰肌勞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常規組(49例)和切開組(49例)。常規組男/女=28:21;年齡(44.3±15.2)歲。切開組男/女=29:20;年齡(44.8±15.0)歲。差異不顯著。
1.2方法:常規組實施常規手術治療:術前常規給予腰肌勞損患者壓痛檢查,確定腰部壓痛點后,做好標記工作。麻醉后,以腰肌勞損患者的標記位置為進針點,穿刺后,向痛點處注射強的松龍與利多卡因(以40mg 2%利多卡因將25mg強的松龍稀釋為10ml),實施痛點封閉治療。
切開組以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腰肌勞損患者取俯臥位。囑腰肌勞損患者保持充分放松。分別于腰肌勞損患者髂骨翼兩側最高點處作標記。以標記點為參照,經L4-L5棘突間隙進行連線,定位L3及其所對應棘突位置,分別做好標記。常規消毒后,實施局麻處理。參照常規組方法選定進針點,以鳥嘴刃針刀穿刺。穿刺方法:沿與腰肌勞損患者機體縱軸平行方向,保持針刀與患者腰部皮膚呈垂直狀,刺入皮下。單手固定針刀,另一手適度按壓腰肌勞損患者皮膚。分別于每處穿刺點(L3-L5棘突處),沿縱向方向切開3-4cm筋膜組織。待小針刀與腰肌勞損患者的筋膜組織接觸后,沿左右方向以手法適度撥動小針刀,以松解腰肌勞損患者的深筋膜。沿用上述流程,分別切開腰肌勞損患者不同棘突處的筋膜組織。術中,針刀刀鋒觸及腰肌勞損患者橫突骨面時,輕輕轉動針刀,直至刀口線與脊柱呈垂直方向,隨后以橫行剝離法,剝離橫突骨面的神經、筋膜等組織。取出針刀的標志為:切開筋膜組織后,刀下產生松動感。術后常規給予腰肌勞損患者手法屈伸干預。
1.3統計學方法:以SPSS23.0軟件統計。P<0.05:差異顯著。
2結果
2.1療效:常規組總有效率81.63%,低于切開組(P<0.05)。
2.2滿意度及復發狀況:常規組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83.67%,低于切開組(P<0.05)。98例患者經治療后,均隨訪6個月,常規組10例復發,切開組僅1例復發,組間差異顯著(P<0.05)。
2.3生活質量變化:治療前,組間生活質量差異不顯著;治療4周后,常規組生活質量(53.85±6.18)分,低于切開組(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腰肌勞損患者規模的不斷擴大,腰肌勞損治療體系的完善程度也隨之升高。依據既往經驗,腰肌勞損治療的特殊性在于:(1)癥狀控制難度高。腰部疼痛、活動功能下降是這類慢性病的典型癥狀[2]。與其他疾病相比,腰肌勞損的病灶部位、發病機制較為特殊。患者腰肌受慢性損傷、積累性損傷或機械性損傷等因素影響后,引發局部疼痛,并造成腰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痙攣、變性,誘發無菌性炎癥。加之腰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的血氧供應不足,導致組織正常新陳代謝機制改變,促使局部形成炎性粘連,上述病變對腰肌勞損患者神經末梢的刺激,可加劇其痛苦體驗。如治療方法選擇不當,難以保障患者癥狀的控制效果。(2)復發風險高。腰肌勞損患者的病程普遍較長[3]。經治療后,約10%-20%的患者容易于較短時間內再次復發[4]。鑒于上述特征,以適宜治療手段減輕腰肌勞損患者的痛苦體驗具有一定必要性。
常規治療對于這類疾病,主要采用對癥控制方法,如通過利多卡因、強的松龍局部痛點封閉治療,阻斷腰肌勞損患者腰部疼痛感覺的傳播,進而保障其癥狀控制效果。
中醫將腰肌勞損歸入腎虛腰痛范疇[5]。這類疾病的病機為:腎氣虧虛,造成機體氣血循環不暢,不通則痛。針對上述疾病,中醫主張采用強腎行氣、通經舒絡、鎮痛散瘀原則進行治療。
小針刀筋膜切開法衍生于中醫理論。從中醫角度來看,其治療腰肌勞損的作用為:腰肌勞損患者的L3-L5棘突分布較多穴位,以小針刀刺激氣海穴,可起到良好的逐瘀行氣、補元氣、調臟腑氣等作用;針刺三焦俞穴,可形成調理三焦之氣、利水通淋作用;針刺腎俞穴,則可補腎助陽、強腰利水。隨著小針刀筋膜切開術的持續實施,腰肌勞損患者的腎氣虧虛、氣血阻滯病機可得到良好改善。
而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這一治療方法可為腰肌勞損患者的治療提供支持的原因為:腰肌勞損患者因腰肌軟組織損傷,而喪失正常力平衡。以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期間,該術式對腰肌勞損患者壓痛點、各棘突處筋膜組織的切開、剝離操作,可幫助腰肌勞損患者重建力平衡,進而消除由腰部力平衡失調引發的一系列癥狀。
腰肌勞損治療中,小針刀筋膜切開法的應用優勢在于:(2)保障療效。腰肌勞損的病理機制較為復雜。與常規痛點封閉治療相比,小針刀筋膜切開法的療效更佳,原因在于:①針刺作用。實施小針刀筋膜切開術治療期間,術中于腰肌勞損患者L1棘突、L3棘突及L5棘突處作切口的過程,可對患者氣海穴、三焦俞穴、腎俞穴等穴位形成一定刺激作用(切口與上述穴位所在位置存在重合現象)。術中以補瀉手法刺激上述穴位,可形成良好強筋壯骨、舒經通絡功效,進而確保腰肌勞損患者的治療有效性;②腰骶部筋膜室的高壓狀態是導致腰肌勞損患者伴疼痛、活動受限癥狀的關鍵。以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時,術中切開患者腰肌筋膜的過程,可迅速開放患者腰骶部筋膜室,糾正該部位的異常高壓狀態,進而保障腰肌勞損患者癥狀的有效控制。本研究證實:切開組總有效率97.96%,高于常規組(P<0.05)。(3)減少復發。常規痛點封閉處理僅可暫時性改善腰肌勞損患者的疼痛、活動功能減退癥狀。隨著治療后時間間隔的延長,腰肌勞損患者的復發風險逐漸升高。而相比之下,小針刀筋膜切開法則直接針對腰肌勞損患者的關鍵病因——腰部力平衡失調,經調節筋膜室壓力、復位、組織剝離等操作,幫助腰肌勞損患者重建正常力平衡狀態。以該方法治療后,由于腰肌勞損患者的腰肌軟組織周圍環境得到良好改善,因此,患者的復發風險較低。本研究證實:半年內,切開組復發率2.04%,低于常規組(P<0.05)。(4)提高生活質量。腰肌勞損帶來的腰部疼痛、嚴重活動受限問題,可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相對于常規痛點封閉治療而言,小針刀筋膜切開法可通過對腰肌勞損患者病因的合理控制及病灶環境的充分調節,有效糾正腰肌勞損患者的一系列癥狀,促進患者正常活動功能、社交欲望的恢復,進而為腰肌勞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可靠支持。本研究提示:術后2周時,切開組生活質量(57.22±5.90)分,高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宜于腰肌勞損治療中,引入小針刀筋膜切開術治療,借助該方法的多重干預機制,緩解患者的腰肌損傷,并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復發防控提供良好支持。
參考文獻
[1]蘭亞平.針刀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軍事訓練傷腰肌勞損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09):106-107+110.
[2]李勝活.小針刀聯合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5):2722-2723.
[3]劉飛宇.小針刀筋膜切開法治療腰肌勞損63例[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9):181+183.
[4]徐依. 獨活寄生湯濕敷聯合火療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觀察[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
[5]麥涵云. 穴位埋線與電針治療運動性腰肌勞損的療效比較[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8.
作者簡介:阮興隆(1966.10—),男,漢族,籍貫:貴州興仁,職稱:副主任醫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骨科(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