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在國家放開“二胎政策”后,國內新生兒有所增長,同時,國內新生兒的院內轉運比例也隨之升高,這也就對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對待新生兒的轉運,應該如何構筑精細化的管理體系,如何減少和避免在新生兒院內轉運所發生的突發事項,如何更好地確保新生兒在院內轉運過程中的安全程度,就成為了一個必要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二胎;新生兒;轉運
【中圖分類號】R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61-01
新生兒的轉運,是目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的意義在于能夠迅速、安全、便捷的將新生兒轉移到NICU進行治療,通過發揮出NICU的人力優勢、經驗優勢、業務優勢等,進一步的降低新生兒病死率的發生。同時,32周以下新生兒的轉運可謂是“重中之重”,其標準和要求也可謂是“精益求精”。本文即是通過分析國內現階段32周以下新生兒院內轉運的現狀,對其進行剖析,并提出建議和意見,以此創造出安全快速的進行新生兒的轉運體系,更好地規范和提升新生兒的救治效率。
一、現階段32周以下新生兒院內轉運現狀
當前,我國的新生兒轉運系統主要包含了“單程轉運”和“雙程轉運”。[2]其單程轉運主要是由基層單位轉運新生兒至NICU,而雙程轉運是由三級醫院的NICU到基層醫院接新生兒。此外,目前國內新生兒院內轉運的模式也包含了兩種,一種是地方120急救中心的統一轉運,另一種則是醫院的轉運系統,其中包含了轉運車、轉運隊等內容。
目前,我國現階段32周以下新生兒的院內轉運精細化體系建設還不夠,如在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院內出生轉運至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1018例危重新生兒資料。院內轉運危重新生兒共1018例,轉運成功率100%,其中需要氣管插管63例(6.2%),入NICU時新生兒體溫不升175例(17.2%),呼吸情況惡化或出現新的呼吸問題72例(7.1%),其中45例(62.5%)發生在羊水Ⅲ度污染的新生兒窒息患者。1018例新生兒治愈986例(96.9%),7例死亡,死亡率0.7%。[2]足以見得,在32周以下新生兒的院內轉運過程中,尚未做到“百分比”的保障和保證新生兒的生命安全。
二、32周以下新生兒的院內轉運問題剖析
經過上述數據分析,造成32周以下新生兒的院內轉運體系尚未精細化和完全安全化、保障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總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
一是轉運體系的不完善。對于新生兒轉運系統構筑不清晰,比如說,新生兒的身份識別是否、呼吸道管理是夠暢通、交接事項是否全面清晰等,都需要做到“精準”和“細致”。
二是轉運過程中的數據評估。一般而言,在32周以下新生兒的轉運過程中,其數據評估內容包含了監護、治療儀器所顯示的數據和應用評估,對于轉運指征的要求也會更高,如果不能夠勘測其正確的數據結果,就會為新生兒的轉運帶來隱患的發生。
三是轉運醫務工作者的技能硬性要求。在新生兒的轉運過程中,如果轉運醫師和護士對于新生兒早起休克現象、發熱、嘔吐等常見問題的識別度不夠,專業知識不過關,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新生兒病情的進一步治療甚至是延誤治療。
三、確保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的“精細化”體系
南丁格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護士必須要有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對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現狀來說,“愿意工作的手”是為了能夠為新生兒提供干凈、舒適、無菌、健康的環境,所以在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過程中,就必須要能夠精細地制訂轉運計劃,保證好每一名新生兒每分每秒的穩定;“同情心”就是來自醫務工作者的關心與愛護,這種關愛就像水和糧,供給孩子們痊愈的能量,在每個人所負責的職責范圍內,要確保新生兒保護知識的貫通、所有儀器、所有檢查的正常和穩定。對待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就必須要像母親的手一樣,時不時將它伸向新生命的額頭,以確保溫度、環境的適宜性,確保所有檢查數據能夠得出一項最準確的結果。這一切的一切,只為讓每一個生命健康的成長,這就是我們最終的愿望。對此,關于如何確保“精細化”32周以下的新生兒的院內轉運,思考如下:
(一)以全面加強“技能+水平”為引領。對于新生兒的精細化轉運體系建設,要能夠做到在“思想”上的先行。即是凡負責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任務或者工作的醫務工作者,都需要做到對于轉運流程、轉運業務、轉運水平的“精細化”。要能夠讓每一名醫務工作者都切實履行新生兒轉運的工作主體責任,積極推進關于新生兒轉運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作風建設水準,切實做到無縫銜接,為推進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二)以全面構筑“制度+問責”為方向。對于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的轉運,要能夠切實建立起框架和制度,我們緊緊抓住“運送設置、檢查治療、溝通反饋”三個重要環節,并將新生兒轉運工作納入進績效考核制度過程中,使該項工作任務能夠在業務指標、醫療質量、服務能力、工作效率上配套推進、在措施上彼此呼應、在流程上緊密銜接,形成良性循環。
(三)以全面立足“流程+保障”為實際
對于32周以下的新生兒院內轉運,要能夠以流程化、保障化為實際,一方面,要求醫務工作者對于新生兒的身份核對,要進行“雙人核對”,并按照具體的氧氣、監護儀、急救復蘇盒等必備物品,以確保轉運過程中的靜脈疏通;另一方面,在接送新生兒的時候,要切實做到加固和加強防護,防止新生兒在轉運過程中出現的摔落、墜地等問題,并做到床位的固定和防滑處理;最后,要能夠做到“一嬰兒一人看管”、“一嬰兒一人護送”的基本保障制度,確保接送、護送、傳送的過程中,新生兒的安全“全方位”。
參考文獻
[1]張馨文, 楊祖銘, 劉嘉,等. 新生兒院內轉運現狀調查及措施[J]. 當代護士(中旬刊), 2014(04):114-115.
[2]趙秋玲, 尚煜, 趙月,等. 區域內危重新生兒轉運現狀分析及問題對策[J]. 中國婦幼保健, 2019, 34(012):2671-2673.
[3]彭紅,李勝秋. 新生兒院內轉運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對策[J]. 中外醫學研究(20期):71-72.
[4]宋亞琴, 徐惠英, 何靜雅. 危重新生兒院內轉運流程的制定與護理[J].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2(11):3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