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洋 李亞超 韓雪蓮

摘要:目的:研究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抗青光眼濾過術后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受到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150例進行研究,隨機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5例。給予對照組小梁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小梁切除術與絲裂霉素C聯合治療觀察療效,比較兩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以及治療總有效率術前術后的差異。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33%,對照組為7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82.67%,高于對照組(6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抗青光眼濾過術中聯合絲裂霉素C治療能夠促進功能性濾過泡形成,顯著提升治療成功率。
關鍵詞:抗青光眼濾過術;青光眼;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
【中圖分類號】R969.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99-02
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激光治療都是青光眼的常見治療方法,其中降眼壓是治療的關鍵。小梁切除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抗青光眼濾過手術,能夠降眼壓起到治療作用,但治療有效率不高,且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也較低。而小梁切除術與絲裂霉素C聯合治療中,抗代謝藥物絲裂霉素C的引入在降眼壓的基礎上能明顯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以及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患者選取來自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的青光眼患者共150例。選取標準:年齡范圍60~80歲的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無精神疾病、語言溝通障礙等知情后能夠做到全面配合研究調查者。分組采用隨機法,其中對照組患者(75例),男性35例,女性40例,年齡范圍60~78歲,平均年齡(66.8±5.9)歲,左眼43例,右眼32例;觀察組患者(75例),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齡范圍61~79歲,平均年齡(67.1±5.8)歲,左眼42例,右眼33例。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正式治療前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詳細的眼部相關檢查,包括眼壓、視力、眼前后節等檢查,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不同手術方案。且術后對患者進行6~24個月的隨訪,術后1w每天進行相關記錄,術后2w對患者眼壓、視力、角膜、濾過泡等進行隨訪檢查。
1.2.1對照組單行小梁切除術。手術過程借助顯微鏡進行手術,麻醉采用球結膜下浸潤麻醉聯合表面麻醉方式。手術選擇以穹窿部為基底的結膜瓣,范圍大小為6 mm×7mm,鞏膜瓣大小范圍大小為3 mm×4mm,厚度為1/2~1/3,切除小梁組織,并切除對應處周邊虹膜,并用10-0尼龍線對鞏膜瓣縫合大約2~3針。
1.2.2觀察組基于小梁切除術聯合絲裂霉素C治療。在顯微鏡下同樣制作以穹窿部為基底的結膜瓣,手術步驟同前。隨后將濃度為0.4mg/ml絲裂霉素C棉片放置在鞏膜瓣上下及結膜瓣下,放置時間為3 min。之后用250mL的林格液對手術區進行充分的沖洗,切除小梁組織及周邊虹膜,之后對角縫合鞏膜瓣2-3針,并間斷縫合球結膜3針。
1.3觀察指標:根據Kronfeld分型法對濾過泡分型,Ⅰ型-微小囊泡型;Ⅱ型-彌漫扁平型;Ⅲ型-缺如型;Ⅳ型-包裹型。[2]其中,Ⅰ型、Ⅱ型屬于功能性濾過泡。
術后記錄相關指標變化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劃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種類型。①顯效:患者術后眼壓<16 mm Hg,視力>0.3,無進一步視野損害、視神經損傷。②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眼壓16~21 mm Hg,視力處于0.10~0.25,且不需要使用抗青光眼藥物,無進一步視野損害及視神經損傷。③無效:患者經過治療,眼壓及視力不在正常范圍內,或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眼壓失控現象,則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對照組(75例)中,Ⅰ型濾過泡34眼、Ⅱ型濾過泡18眼,Ⅲ型濾過泡13眼,Ⅳ型濾過泡10眼,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為69.33%;觀察組(75例)中,Ⅰ型濾過泡37眼,Ⅱ型濾過泡25眼,Ⅲ型濾過泡10眼,Ⅳ型濾過泡3眼,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為82.67%。觀察組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比對照組高13.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有效率比較。對照組中,經過治療,顯效25例,有效29例,無效21例,治療有效率為72.0%;觀察組中,顯效38例,有效23例,無效14例,臨床有效率為81.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小梁切除術治療是臨床傳統抗青光眼手術的重要方式,本質為在患者患眼角膜緣位置上建立新的通道來改善患者眼內壓力。而青光眼濾過術能否成功取決于濾過泡是否瘢痕化,需要結合抗瘢痕形成的藥物來進行治療,以此提高治療有效率。絲裂霉素C是一種抗代謝藥物,具有多種作用:①抑制脫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脫氧尿苷酸甲基化向脫氧胸苷酸轉變過程,影響DNA生物合成進行,抑制細胞增殖。②對蛋白質合成過程造成干擾,抑制細胞生長。③抑制小梁切除術后纖維細胞增殖,減少瘢痕形成,確保濾過暢通,提升濾過性手術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現階段臨床對于絲裂霉素C的使用還沒有標準化的應用方法,并且患者之間存在差異性,因而醫生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對用藥時間、濃度等進行嚴格控制。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絲裂霉素C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眼壓,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勁, 朱劍. 加味桑白皮湯對青光眼濾過術后濾過泡瘢痕形成的影響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028(012):1307-1310.
[2]魏凌君.雙切口超聲乳化聯合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J].國際眼科雜志,2018,18(11):2019-2022.
[3]莊建青.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5,34(1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