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飲食習慣也有所改變,膽結石發病率隨之升高,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就是說膽囊內或者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其中西方國家發病率約為10%-15%,我國發病率約為4.42%-8.20%。那么,您知道人為什么會得膽結石呢?希望通過本文分享,您能夠有所了解。
一、什么是膽結石?
膽結石(cholelithiasis)也稱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或者膽管內發生結石的一種疾病。根據發病部位,大致分成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結石在膽囊中形成,刺激膽囊黏膜,可能引起膽囊慢性炎癥,結石嵌頓在膽囊頸部或者膽囊管后,容易誘發繼發感染,誘發膽囊急性炎癥。膽囊對膽囊黏膜產生慢性刺激作用,增加膽囊癌發生機率,有報告此種膽囊癌發生率約為1%-2%。
二、為什么會得膽結石?
近些年,膽結石發病率逐年升高,而且很多人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多少有一點疑惑,自己為什么會長膽結石呢?也沒有出現什么不適癥狀啊。其實,膽結石種類比較多,平時我們說的大多數指的是“膽囊結石”。我們先一定要弄清楚,膽汁并不是膽囊分泌的,膽囊只是用于儲存膽汁的一個器官,膽汁由肝臟分泌,肝臟分泌膽汁后,儲存在膽囊中,等到需要時,再經由膽囊排出,順著一段細細的膽管,排入至腸道中,參與食物消化與吸收環節。各種原因都可能影響膽汁成分,增加膽結石風險。例如,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代謝逐步退化,膽汁內各種成分比例隨之改變,膽固醇比例升高,膽囊內容易沉積膽固醇,時間長了就會發生結石,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年齡超過40歲的肥胖女性群體。同時,經常不吃早飯的人也容易得膽結石,肝臟經一晚上工作,早上膽囊內充滿膽汁,此時若是沒有吃東西刺激膽囊排空,膽汁繼續留在膽囊中,膽汁的濃度增加,此時,膽汁某些成分便會析出結晶,時間久了,就容易發生結石。有些人不愛運動,體力活動少,長時間下來,膽囊肌收縮力勢必會有所下降,膽汁排空延遲,也可能引起膽汁淤積,膽固醇結晶析出,為膽結石的形成創造有利條件。餐后體位也是影響膽結石發生的一個因素,當人體呈現出蜷曲體位的時候,腹腔內壓增加,胃腸道蠕動受到了限制,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不利于膽汁排泄,飯后久坐直接影響膽汁酸重吸收,引起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容易沉積,誘發膽結石。
三、如何預防膽結石?
研究表明,膽結石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一大疾病,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應該注意膽結石的預防,降低膽結石患病風險。平時生活中,我們可通過注意以下事情,預防膽結石:
(1)控制體重。研究顯示,相比正常人,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以上的人群發生膽結石的幾率高出5倍左右。因此,平時生活中,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身高、年齡,控制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降低膽結石患病風險。
(2)吃早餐。很多上班族為了趕時間,或者是因為起晚了,不吃早餐,經常這樣,會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吃早餐,養成良好的習慣,預防膽結石。
(3)多運動。運動是預防膽結石的有效方法,平時多多運動,不僅可增強體質,而且可預防膽結石。大家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年齡及喜好等,選擇運動方式,如慢跑、散步、太極拳、游泳、騎自行車等,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達到鍛煉目的,降低患病風險。
(4)科學飲食。每天晚上喝一杯牛奶,或者早餐吃一些雞蛋,促進膽囊定時收縮、排空,減少膽汁在膽囊中停留的時間,預防結石。堅果類食物也有預防膽結石的作用,可適當吃一些。平時生活中,少吃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內臟等,少吃易產氣的食物,如洋蔥、豆類與馬鈴薯等,脂肪含量高的高湯也少吃。另外,少吃生冷、油膩、刺激性及烈酒等易助濕生熱食物,容易讓膽汁瘀積。盡量不要吃加工食品、高糖分食物。餐后不要吃零食。餐后稍微保持站立狀態一段時間,不要急著坐下。
(5)養成良好習慣。平時生活中,良好生活習慣對預防膽結石也有積極作用。平時注意休息,保證每天睡眠質量,堅持早睡早起,規律生活,保持良好身心狀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學會自我疏導,自我釋放心中壓力,學會傾訴。另外,根據自己喜好,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
總之,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發病率高,且其發生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我們需意識到這一點,平時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科學飲食,適當運動,降低膽結石患病風險,保持健康狀態。
作者簡介:羅宗秋, 性別:男,民族:漢,出生年月:1975-12-26,籍貫:四川成都,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普外科,職稱: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