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因未能勤勉盡責屢遭證監會處罰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這次決定不再“忍氣吞聲”了,一紙訴狀把證監會給告了。很多人都覺得瑞華沒有勝算,對瑞華在身負多案的情況下狀告證監會之舉看不懂,覺得瑞華這是作死的節奏。瑞華應該也知道狀告證監會勝訴的可能性很小,但它為什么還要走這一步?難道真是想作死?這么做肯定也有其理由,或者有其通盤考慮,其中的原因不妨來探討一下。
瑞華這些年出過不少事,沒少挨罰。2016年12月6日,瑞華在鍵橋通訊2012年年報審計過程中未勤勉盡責,被責令整改。2017年1月6日,瑞華在審計亞太實業2013年年度財務報表過程中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再遭證監會處罰。因連續兩次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2017年2月22日,財政部、證監會聯合下發通知,責令瑞華自收到第二次行政處罰之日起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
瑞華出事的節奏似乎根本停不下來。2017年2月,廣東證監局再向瑞華開出罰單。因瑞華在勤上光電2013年年報審計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出具的勤上光電2013年年度審計報告、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情況的專項審核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被罰沒業務收入95萬元,并處以95萬元的罰款。2017年3月,瑞華因振隆特產IPO財務造假再次被證監會行政處罰。
2018年12月,因瑞華對華澤鈷鎳2013年度、2014年度財務報表審計過程中未勤勉盡責,出具了存在虛假記載的審計報告,證監會依法沒收其業務收入130萬元,并處以390萬元的罰款,對會計師王曉江、劉少鋒、張富平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0萬元的罰款。今年7月,瑞華因為康得新巨額財務造假,在審計過程涉嫌違反證券相關法律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瑞華還因在千山藥機年報審計中涉嫌未勤勉盡責正在被立案調查。
把這些案件集中在一起看,簡直是觸目驚心。按理現在瑞華應該夾著尾巴小心翼翼才是,還有兩起案件正在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呢,怎么就敢把證監會給告了呢?難道就不怕證監會再來一次暫停承接新的證券業務?甚或被吊銷證券業務許可證?瑞華不可能沒有設想過這種可能性,但既然敢于跟證監會叫板,一定是覺得不可能會落到這個地步。瑞華的底氣來自哪里?來自其大到不能倒的規模。
瑞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這個大是通過不斷合并其他會計師事務所而來,有的合并對象甚至是因為違規被罰瀕臨倒閉的會計師事務所,因此大而無當。瑞華官網顯示,有多達316家上市公司是其客戶,而新三板的客戶更多,還有眾多擬上市公司也是其客戶。瑞華被證監會處罰后,根據相關法規,這些上市公司的可轉債發行、非公開發行A股、配股、公開增發、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等項目都要中止審查,涉及項目金額約300億元。另外還有眾多擬上市公司的IPO審核也要暫停。可以說影響一大片。
顯而易見,瑞華已經大到不能倒,如果瑞華倒了,后果難以設想。事實上證監會也真是下不了狠手,就在瑞華仍然負案在身尚未結案的情況下,瑞華審計的一些上市公司重大重組項目陸續恢復審核,可以說恢復得不明不白。其中,由瑞華擔任審計的ST新梅重大資產重組項目8月1日成功過會,這是瑞華被立案調查后首個審核通過的重大項目。瑞華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吃定證監會也不能把他們怎么樣,與其被動挨罰,不如跟證監會叫板,以攻為守,至少也能達到鳴冤叫屈的目的。
因為瑞華大到不能倒,所以證監會投鼠忌器,該下重手處罰時下不了手。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是不是應該進行適當的控制?瑞華的坐大并非完全是市場行為,其中可以看見有形之手的影子。為什么瑞華能夠不斷合并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甚至能夠把違規受罰的會計師事務所也合并進來?其中有追趕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宏圖設計。但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優勢難道僅僅是規模大嗎?盲目做大規模,管理跟不上,像瑞華這樣大而無當,德不配位,就會不斷出事。出了事之后影響一大片,處罰不到位,反而造成更惡劣的影響。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