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妮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發揮學生學習潛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首先,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教師要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定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就會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其次,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于實踐。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做題。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
再次,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應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妙用正面激勵使課堂教學“活”起來。激勵能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二是妙用競爭方法使課堂教學“活”起來。適度的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每天進步一點點;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采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三是妙用情感因素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學生在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不能歧視潛能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
最后,教師運用策略,學生實現目標。活動性策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常用策略。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它是促使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實施的方法有: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辯論、競賽等達成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制作、動手操作活動,嘗試錯誤和成功,進而完成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創新活動,各種內容的實踐活動,培養并發展個性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