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王
摘 要:出現過的題目得分率很高,從未出現過的題目得分率很低,這是農村學生普遍出現的一個問題。如果題目需要拐幾個彎,那得分率就更低了。這也是一個大難題。讓老師們感到相當無奈,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關鍵詞:審題;條件;問題;檢驗作答
相信從學生進入小學學習開始,每一位老師都會對自己的學生強調審題的重要性,但是收到的效果卻甚微。審題不僅僅是讀題而已,審題是一個數學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審事件,是發現問題的基礎
《課標》指出:“第一學段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第二學段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審題解讀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審事件?我認為是審題中的第一步。通過讀題,知道要解決什么?目的是發現解決問題的目標。發現題目中有哪些信息,能為我接下去的思考作準備的。如果能夠去繁從簡,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就更好了。在審事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對讀題的要求做出規定,如,題目讀兩遍,圈出關鍵的字等,而讀題并不是審題,只是審題中的一部分,目的讓學生發現問題,要解決的是什么?如,在上課中創設情境:森林中發生了食物危機,小動物們都填不飽肚子了。老虎大王想了又想,決定給小動物們每人分一塊地,讓他們種菜。分多大的地呢?老虎大王也懶得去量了就給每個小動物發12根1米長的木條,讓大家自己去圍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小白兔很想盡快圍好自己的地,可是菜地應該怎么圍呢?在這個情境中學生也只要能夠知道要解決用1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塊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菜地,可以怎樣圍的問題就可以了。
二、審條件,是發現問題的依據
著名特級老師俞正強老師有一道很典型的題目,××牌52型拖拉機一天耕地150公頃,問12天耕地多少公頃?一個學生的答案是把題中的3個數字直接乘起來了52×150×12=,在俞老師的否定下,該學生居然改用了除法,之后又改成了加法,完全就在瞎猜。后來俞老師以該學生的學號16號打了個比方:16號同學每天早上吃2個大餅,5天吃幾個大餅?學生很快地反應應該是2×5=10(個)大餅。在老師追問下:“這個數字16你怎么不用啊?”學生也很自然地答出:“這是我的學號啊!”
顯然52這個數字在這邊都是多余多件,但是學生缺少生活經驗,憑借以前的做題習慣乘或除,而換成學號16之后,學生馬上發現問題,16這個數字是學號,與解決5天吃幾個大餅無關。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課堂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有所體會與感悟,有時題目中給出的題目是無法解答的,有時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是不是都有用的,讓學生要審題的過程中,帶有一定的數學思考。
三、審問題,是發現問題的關鍵
解決問題可以從條件出發,根據什么和什么可以求出什么,這是順向發現問題。同樣也可以從問題出發,從問題向條件的推理。這種推理的基本思路是:先根據問題列出相應的數量關系,然后對照條件確認什么已經知道了,什么還不知道,從而確定需要先算什么。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隱藏的子問題的能力。只有學生具有發現子問題的眼光,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例如:在《單價數量總價》的練習課上,我設計了這么一道題:沈老師帶了1200元來到服裝店,打算買旗袍,問可以買幾套呢?
師:出示價目表:民族舞蹈服60元/套,現代舞蹈服40元/套,拉丁舞蹈服30元/套。
生:全是舞蹈服,沒有旗袍的價格,不能解決問題
生:全是沒有用的條件,老師你弄錯題目了吧!
生:給了那么多衣服的信息,對于買旗袍都是多余的。
師又出示后一組信息:
長袖旗袍120元/件,短袖旗袍100元/件,無袖旗袍150元/兩件
……
通過現實的學生熟悉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能夠看懂數學問題,能夠找到問題與條件之間的聯系。明確“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單價數量總價三者關系正確解答。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從問題的角度發現問題,并尋找相關條件解決問題。
四、審算式,是發現問題的屏障
《課標》中指出,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嘗試回顧反思,在第二學段要讓學生能夠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而我們平時的教學時,回顧反思這一步,做得相當欠缺。回顧與反思猶如繪畫中的點睛之筆。在回顧與反思中,原有的體驗會得以強化,原本的一些模糊的認識也會隨之清晰而明朗。適時地進行回顧與總結,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可以更好地形成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讓學生經驗得到升華。可見檢驗作答是解決問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檢驗也是發現問題的最后的屏障。
審算式也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后的最后一個環節,從理清算式的數量關系,可以檢查解答數據的合理性,從而發現問題。
例如人教版四下書本第47頁第9題:根據抽查,這批產品每100件中達到一等品標準的有82件。這批產品一共有1萬件,達到一等品的大約有多少件?
生1:82÷100=0.82件0.82×10000=8200件。
生2:10000÷100=100(次)82×100=8200件。
生3:82×10000=820000件。
對于生3的算式,如果把算式中的答案在作答時,檢查一遍,根據抽查,這批產品每100件中達到一等品標準的有82件。這批產品一共有1萬件,達到一等品的大約有820000件,就會發現總共才1萬件產品,達到一等品的產品比總數還要多。就是發現問題,剛才的解答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出現了問題就會把這個要解決的問題又重新審題,重新尋找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重新尋找新的數量關系,重新作答。因此可以說,審算式是解決問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檢驗也是發現問題的最后屏障。
參考文獻:
[1]龍廣活.培養農村初中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J].中華少年,2015(11):24-24.
[2]金苗.農村學生小學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