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 冉超 張黎明 李超
摘 要:小學生心理危機不僅僅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同時也是涉及到校園安全的問題。若學生心理出現危機,非常容易導致過激行為的出現,進而影響到了校園的整體的校園的整體安全環境。本文將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學校學生心理危機的問題進行闡述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危機;校園安全;
小學是兒童轉變為青少年的初始階段,孩子們需要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人際 關系、新的學習任務與目標; 小學也是學習拉開差距的高峰期,眾多因素匯聚一 起,導致小學階段成了心理危機高發的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外界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培養他們獨立、堅韌的意志,很容易形 成心理危機。如何幫助小學生安全、健康、自信地度過小學生涯,這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的動力。
一、小學生心理危機現狀及成因
(一)生理上的突飛猛進與心理成熟滯后導致的心理危機
小學生的生理上的成熟讓他覺得很有成功感。然而,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缺乏知識和能力,和自己的心理和思想情緒極不穩定,他們在心理上半成熟,半幼稚。這種矛盾心理狀態使小學生希望從父母和其他師長中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又很難靜下心來聆聽師長們的忠告。所以面對問題時,小學生往往先是表現得勇敢自信、魯莽草率,受挫之后又表現出迷茫困惑、失望自卑,這種情緒的巨大動蕩,使小學生時而陽光燦爛,異常興奮;時而暴風驟雨,暴烈至極。所以他們常常會有過激的語言,魯莽的行動,這都是小學生心理危機的常見現象。
(二)內心的封閉性與開放性導致的心理危機
進入了青春期,小學生的內心世界逐漸豐富,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處事的原則,有了自己的情感,變得十分敏感,這就決定了小學生交友的盲目性、敏感性,兼以交友經驗的缺失,使他們交友容易失敗,并因之受到傷害,更進一步封閉自己,造成人際關系不良。這種不良人際關系和沖突常常使小學生在交友中容易作出錯誤的反應,時而熱情似火,時而焦躁難耐。于是情緒失控者有之;訴諸暴力者有之;早戀移情者有之;自殺輕生,以求解脫者有之。
(三)自我中心與社會化矛盾導致的心理危機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傳統的教育觀念給小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特別是“00后”一代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第二代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變化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成為家庭關注的中心,對孩子過于溺愛,缺乏系統的行為規范教育和心理成長干預,它還造就了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叛逆,缺乏感恩現代小學生的特點。而社會卻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寬容和糾正,使得部分小學生沒在幼兒園和小學生活中完成群體生活適應,小學階段仍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這表明它很容易與其他人不同意。與集體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和遵守集體生活紀律,融入到班集體等現象。
(四)家庭危機導致的心理危機
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正在學習,并試圖進入社會。在另一方面,他們對家庭的依賴仍然很高,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變得非常敏感和脆弱。父母離婚,家庭失睦等家庭危機使他們的后院失火,長期建立起來的對生命,對婚姻家庭,對父母,對他人,對生活,對人生,對未來的一切積極認知都極有可能瞬間徹底倒塌,從而陷入迷惘無助、懷疑焦慮、孤獨恐懼的深淵之中。在眾多的家庭危機中,家庭暴力和父母離異所導致的心理危機,對小學生的傷害最大,而此時的小學生仍舊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來度過心理危機,自愈創傷。
二、小學生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措施
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往往是學生最信任的人,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班主任也是能最多接觸到學生且最容易幫助到學生的人。因此,班主任掌握一點干預心理問題的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保密原則
心理問題的學生處于特殊時期,需要寬松的心理環境,當班主任需要與學生溝通,他必須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心和真實想法,以便作出判斷和輔導。此時班主任可在談話前可以向學生真誠的強調與保證會為其談話保密。看似一個簡單的語言和舉動,可以增加學生對班主任老師的信任感。這樣做不僅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這是因為心理問題都具有傳染性,保密可以防止對其他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2、運用談話這一干預基本形式
這是班主任在干預中最常用的形式。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在一段時間的心理叛亂。在這個特殊時期,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同學,需要對平時的談話形式作出一點調整。
(1)傾聽為主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強烈的欲望,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是如此,有時與班主任的交流當中,他不說并不代表著他不能說,如果在充分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試探著表達出來。要得知問題以及問題的真實原因,就需要班主任老師善于傾聽,且在傾聽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打斷學生的敘述,適當給予一些點頭示意方面的反饋,鼓勵其將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2)多采用開放式提問
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班主任可盡量注意避免用一些封閉式的提問,例如:你這樣做對嗎?你自己覺得你這種行為合適不合適?你是這樣想的還是那樣想的?因為這樣的提問帶有很強的引導和指向作用,非此即彼,甚至會讓學生感受到可能老師更希望我給出什么樣的回答,限制了學生對于自己想法的表達,也就不利于班主任從交談中去幫助學生找到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可多用一些開放式的提問,例如:你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想法?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依然是鼓勵學生更加開放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便于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三、總結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學生是無法調整自己的狀態,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和獨立的個人的心理危機干預,幫助他們應對悲傷,回到正常的生活。此外,輔導完成后,就要注意輔導的后效,可能有必要對一些學生進行后續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小學新生心理危機及干預策略研究[J]. 趙吉云,邵一峰,孫長山. 現代教育科學. 2013(02)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批準號:XJKX18B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