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芬
摘 要:模擬教學法因其具有虛中有實 虛實相融、探中有究 探究相生、分中有合 分離聚合、靜中有動 動靜結合等四大特色,彰顯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煥發出了迷人的魅力。
關鍵詞:模擬;虛實;探究;合作;活動
模擬教學法,是教師把現實中的情境微縮成模擬課堂,指導學生模擬扮演某一角色并運用一定的教學器具進行模擬講演的一種非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我們進行了一些模擬教學活動:如《經濟生活》中模擬商品交易行為和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商品、貨幣、紙幣、信用卡等的理解、了解商品價格的變動及其影響,從而體會到價值規律的作用)、模擬就業應聘活動,引起學生們對創業擇業的多角度思考等;《政治生活》中我們開展了“模擬學費價格聽證會”、“模擬政協”、“模擬人大”、“模擬聯合國”等活動;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識》的教學中,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微型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活動。
就是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探索中,發現了模擬教學具有四大特色,彰顯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1],煥發出了迷人的魅力!
一.虛中有實 虛實相融
虛,字義是指虛假、不真實的。模擬教學法中的“模擬”兩字已經說明了教學情境、教學設備等都人為設置的,不是真實的。以我們開展的模擬法庭:“某鎮某村村委會原主任陳某涉嫌貪污罪一案”為例。法庭是模擬的、法庭布置是模擬的、審判員公訴人書記員律師被告人證人等相關人員都是由學生扮演的、起訴書證人證言等文書也是學生模擬的……但就在這樣的“虛”中卻也藏有“實”!
實,“真實”也。既然是模擬,那當然要根據真實進行模擬,要在近似于真實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地還原現實,這樣的模擬也才能真正地對學生起到實踐體驗的作用。在上例中,案情是真實的,案發時間是真實的,涉案人員的姓名、年齡、地址、身份是真實的,證人、證人證言是真實的,審理的程序是真實的,適用的法律也是真實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重要性,非常嚴謹地作了充分的開庭準備,“開庭審理”時顯得非常的專業和嚴肅,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模擬教學法的這種虛實相融,就像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拍攝了一場紀錄片。基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基于實踐,卻在模擬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理論的教學,真正做到了“活動內容課程化”。
二.探中有究 探究相生
唐朝元行沖曾在《釋疑論》里說:“康成於竄伏之中,理紛挐之典,志存探究,靡所咨謀。”巴金先生在《化雪的日子》也說:“我想把原因探究出來。”由此可見,無論古今,不管是做事做人還是做學問,都需要我們進行探索研究。模擬教學法當然也不例外。在上例中,我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究:1,了解案情,把握細節。這是一例在本土發生的案件,那么案情是怎樣的?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進行了解? 2,根據案情,適用法律。這個案件適用哪些法律條文?3,了解庭審,把握程序。庭審有何程序?有幾個階段?各個階段要做什么? 4,準備材料,準備開庭。要準備哪些材料?起訴書、證人證言等怎么寫? 5,布置場地,模擬真實。場地怎么布置?……就這樣,一個模擬教學主題調動了全班的同學一起來探究,出謀劃策,才終于成功。
“學問”就是要“學”要“問”,不停的探索研究,堅持不懈,才能最后形成“學問”。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探究中,學生們開闊了思維、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培養了法治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
三.分中有合 分離聚合
當今時代,是張揚個性的時代。模擬教學,也不例外。在上例中,學生們分別扮演了審判長、陪審員、公訴人、書記員、被告人、辯護人、證人、觀眾等等角色。整個過程他們表現得非常出色,講話做事都符合他們在模擬法庭中的身份。但模擬教學畢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還需要全班同學的團結合作。
“合”, 合作,就是人們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在上例中,從書記員宣布法庭紀律——審判長宣布開庭——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審判長針對公訴人的起訴書對被告人陳某進行詢問——公訴人出示相關證據——公訴人發表公訴意見——辯護人的辯護意見——被告人陳某作最后陳述——休庭并進行評議,經歷了開庭準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休庭并進行評議、宣判五個環節,環環相扣,自然流暢。這樣的一節模擬課堂,沒有所有參與者的通力合作、積極配合,這個教學是完成不了的。
模擬教學法的這種分中有合、分離聚合特點,就像是拍攝一場電影,既需要各個演員張揚個性的精彩表演,也需要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
四.靜中有動 動靜結合
在中國傳統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是安靜的,即使是有什么疑問,也要到下課了才被允許進行詢問。在那時,學習是被動的,學生僅僅是一個接受者,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但是,時代不同了,教學觀念改變了,教學方法也相應而變。在模擬教學法中,既需要學生安靜地、冷靜地、全神貫注地進行獨立思考,也需要他們活動起來,這不僅表現在他們的思維上,也表現在他們的行為、行動上。在上例中,學生們“行動”起來:打電話并實地考察來了解案情;查資料、問老師、咨詢法官律師等尋找法律依據;實地了解法院的場地布置;參與整個庭審活動……在這樣的“課程內容活動化”的模擬教學中,學生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在“活動”中知識得到了鞏固與升華,能力得到了提升,法律觀念法制意識得到了強化,法治精神得到了初步形成。
這樣生動活潑的模擬教學過程,顛覆了傳統的“靜態”教學模式,側重于互動與實踐,使學生能在活動中進行體驗、領會并得到感悟,達到知行合一。
總之,模擬教學法所具有的四大特點,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與想象力,使學生在模擬學習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開啟一切可以調動的感官功能,對所學內容形成深度記憶,從而將知識再次進行提煉、升華,并努力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與運用,從而也進一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