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民俗文化在教育人、熏陶人方面作用非常突出,將其融入到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極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對此,文章就圍繞立足地方民俗風情,拓展語文課堂教學素材三個方面,確立起民俗文化融入小學中段語文課堂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民俗文化;融入路徑
引言:
總所周知,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無時無刻不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人。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人和陶冶人的作用非常明顯,將其有效融入到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會有質(zhì)的改變。為此,如何將其融入則應受到小學中段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文章就針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究,所提研究觀點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加以借鑒。
一、立足地方民俗風情,拓展語文課堂教學素材
民俗風情是各地域民俗文化的直觀展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民風和民族活動之中,感染人和教育人的功能非常明顯。為此,在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的融入必須將民俗風情的引入放在首位,最理想的選擇就是以地方民俗風情為中心,將語文課堂教學的素材予以無限拓展,進而讓語文課堂能夠以民俗文化來陶冶和教育學生。
以《觸摸春天》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就要立足當?shù)孛袼罪L情和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將課堂教學素材進行最大化擴展,確保課堂教學情境中能夠呈現(xiàn)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具體操作包括:首先,做好當?shù)孛袼罪L情的了解工作。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要深入到到社會中去,將人們?nèi)粘I钪械幕顒印L俗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為民俗文化真正能融入到課堂做好準備工作。其次,根據(jù)當?shù)孛袼罪L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相關教學素材。教師在經(jīng)過實地走訪,了解當?shù)孛袼罪L情之后,要盡可能將民俗風情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要結(jié)合“春天”和“當?shù)孛袼住眱蓚€關鍵詞,通過網(wǎng)絡進行相關圖片和文字的搜索,最終根據(jù)《觸摸春天》課堂教學需要,確定可應用的教學素材,并制作成教學PPT,供教師在課堂導入部分創(chuàng)建文化情境,而這也是小學中段語文課堂增強學生文化感知力的重要體現(xiàn)。
二、結(jié)合民俗人文,積極開展語文課堂小組探究
所謂的“人文”,指的就是人類文化中最先進和最核心的部分,而民俗人文固然是指民俗文化中,最為先進最為核心的部分。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的融入必然要將民俗人文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以小組探究的活動形式來進行,由此可助力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所在。
以《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堂新知初探部分中,教師就可以結(jié)合曲靖市當?shù)氐拿袼兹宋模_展小組探究活動,做到讓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去了解當?shù)孛袼兹宋模M而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理解力。具體操作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為學生明確本課的主題。教師在課堂導入部分的教學活動中,能夠?qū)⒈菊n的主題引出來,但是學生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明確。為此,在進入課堂新知探索與新知鞏固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先向?qū)W生明確“根據(jù)鄉(xiāng)間生活體會鄉(xiāng)間的美好”這一主題,為學生結(jié)合當?shù)孛袼兹宋拈_展小組探究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其次,根據(jù)當?shù)孛袼兹宋奶攸c,創(chuàng)設小組探究的話題。由于曲靖市是少數(shù)民族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彝、布依、壯、苗、瑤等八個民族所占人口數(shù)量眾多。因此,教師在介紹當?shù)孛袼兹宋奶卣髦校梢圆家雷鍨槔瑥娜说男愿裉卣鳌⒋私游锏榷鄠€方面做出介紹,然后圍繞當?shù)氐泥l(xiāng)村生活,讓學生探討鄉(xiāng)村生活究竟體現(xiàn)出怎樣的一種美好。經(jīng)小組探究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勾勒出的美好鄉(xiāng)村生活畫面表述出來,進而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同時,引導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
三、針對民俗禮儀,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民俗禮儀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性元素,作為禮儀之邦,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融入?民俗文化就必須考慮到民俗禮儀的引入,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先進文化知識,同時獲得更多培育道德素養(yǎng)的機會。在此期間,以良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民俗禮儀則是明智之舉。
以《扁鵲治病》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和課堂基本部分教學中,通過所選取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了當?shù)孛袼罪L情和民俗人文都有哪些,同時還了解到了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都是什么,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力和理解力上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接下來,教師則要以師生互動的形式,結(jié)合“扁鵲治病”過程中的一些人物細節(jié),將民俗禮儀傳遞到課堂中去,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將“扁鵲治病”的圖片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結(jié)合扁鵲和蔡桓公的服飾、肢體動作、語言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與人溝通和交流時,肢體動作應該保持怎樣,著裝應該怎樣,語言表達方式應該怎樣。在這一過程里,學生不僅僅學到了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同時在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上也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效果。
結(jié)論: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民俗文化充分的融入進去并非易事,需要廣大教師在課前準備、小組探究、師生互動部分下足功夫,并結(jié)合實踐效果進行合理調(diào)整方可實現(xiàn)。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觀點中,勢必會存在一定的不足,還希望廣大教師及學者能夠積極提出寶貴意見與建議,為小學中段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更好的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共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蔣亮寶.讓民俗文化資源走進小學語文課堂[J].基礎教育論壇.2017,(6).
[2]朱曉紅.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挖掘民俗文化資源[J].語文天地.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