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走出學校十九大精神專題報告會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全是十九大報告的回響。報告中,總書記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時代要求:“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段青春有一段青春的風采。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所做報告,立意高遠、博大精深,凝聚了全黨智慧,順應了人民期待,是帶領我們中華民族邁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宣言書。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對此既感到振聾發聵、如沐春風,又覺得歡欣鼓舞、使命光榮,忍不住在教師手冊上鄭重寫下“當好一名新時代教師,莫負新時代的鄉村教育。”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塑造生命。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教師的天職就在于教會學生理解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對生命負責。作家畢淑敏曾說:“人其實就是一根簡單的蘆葦,只不過這根蘆葦是一根會思想的葦草,而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會思想。”是的,蘆葦不會因為生長環境而區分出高貴與低賤,也不會因為是否綻放蘆花而放棄對藍天與陽光的追求。因此,我們作為一名基層教師,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無論面對富家子弟還是貧困孩子都應該一視同仁,不歧視,不溺愛,聰明的孩子固然確幸,但憨厚的孩子每一次進步更值得喜悅,所以,我們在教書育人的生涯中更要用平等、公正的心,教會他們認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帶領每一個孩子一級一級走向有光的地方,不斷追求生命的高度。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勉勵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縱觀歷史,凡是重視青少年教育的民族都會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作為培養青少年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更要擔負起傳授知識的重任。《禮記》上說:“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諸葛亮也有一句名言:“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們教育工作者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專業知識之外,更應該將社會知識、人生經驗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開啟智慧的天窗,才能與新時代同發展共進步。《新青年》在創刊詞中寫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的確如此,青少年正是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期,我們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要在三尺講臺上下功夫,認真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解答每一道疑問,激發每一顆探尋未知的心靈。我們不奢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名校驕子,但至少要做到傾心傳授,精心輔導,全心育人,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學有收獲,學有所長。
有一句名言說:“只有觸及心靈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魯迅先生也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傳播愛心,也是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多給孩子以愛,孩子的心靈才會培育花朵,才會孕育博愛情懷,愛他人,愛生活,愛世界。雨果也說:“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蜜。”自從我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崗位,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只有在平常的瑣事中,在細微末節處,在舉手投足間春風化雨般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心,學生內心深處的愛才會清風無言花自開。我們要將愛心印在每一個學生的心坎上,不分高低,不分貴賤,不但要做優秀學生的精神引領者,更要做頑皮學生的平安守護神,做問題學生的知心姐姐,做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長。師愛無私,它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師愛無痕,它看不見,摸不著,而又靜水深流,正如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每當通過自己的努力,看到學生取得了進步,懂得了禮儀,學會了感恩,綻放了笑容,我就更添了愛心教育的神力。
十九大報告標志著我們邁入了一個新時代,開啟了一段新征程。我們作為一名基層教育新青年,要把十九大報告中有關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要求與日常教學結合起來,做新時代的教育實踐者,以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在農村教育的“三尺講臺”上,放飛青春夢想,為祖國培養人才而 “四季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