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寫作能力屬于書面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語文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投入多,見效慢,耗時低效的現狀十分突出。從近年我省的高考作文評卷中,也鮮見高格調、真見識的名世佳作。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愁寫作文,怕寫作文,東拼西湊,敷衍成文的情況并不少見。感情真摯,有見識、又個性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當然,產生這一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高考應試教育及高考作文的評價機制方面的制約,也有來自作文教學本身功利化代替科學化,隨意性代替規范化,忽視寫作規律,教法陳舊單一等主觀因素。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要在短短的高中三年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該采取以下策略,以實現作文教學的突破。
(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寫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如果離開了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想要寫出上乘的作文,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語文教學也就不應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而應積極踐行“大語文”的教學觀,教育學生立足課堂,走出課堂,走向生活的廣闊天地,觀察社會,體會生活,感悟人生,獲得心靈的體驗和滋養,這樣,學生寫作時才會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而發。因此教師應努力創造機會,引領學生走出去,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用他們純真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去體驗這個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的世界,獲得生活的啟迪和人生的感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閱讀是人類認識世界不可或缺的途徑,也是習得語言,發展思維,傳承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只有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品質和習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三個方面培養,一要博覽群書。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做到厚積,才能薄發;二要讀有所得,也就是要讀得精,讀的深入,從而有所感悟,有所發現;三要讀寫結合。讀書要勤,勤于閱讀,勤于思考,勤查資料,勤做批注,勤記筆記,勤寫心得,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古人所講的“動筆墨”就是做批注,記筆記,寫心得的意思。只有勤做批注、記筆記、寫心得,才能凝練思想,發展思維;四要批判精神。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于書中思想、觀點應作出自己的評判,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學習語言,積累知識,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提高認識水平。而這一作素材的積淀過程,最終為學生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規范作文教學行為。應加強作文教學方法研究,改進教法,探索合乎寫作規律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作文教學水平。一是要規范教學行為,減少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和功利性,構建科學的、規范的作文教學范式。在讀寫結合、觀察感悟結合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上多下功夫。二是規范寫作指導流程。制定合乎寫作規律的作文訓練模式,構建以“審題——立意——構思——示范”基本思路的作文訓練流程,嚴格要求,規范訓練。三是減少條規束縛,讓學生寫“放膽作文”。在常規作文訓練中,盡量減少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束縛,不拘一格,鼓勵大膽想象,逆向思維,自由表達;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大膽展示自我,寫出有真情實感,有獨到見解、有個性的作文。四是重視作文批改、講評和習作交流。五是重視示范帶動作用。作文指導,應精選范文,與學生共讀共賞,如果有條件,教師不妨做下水作文,以示范帶動學生,減少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
(四)創新作文訓練形式,提高作文教學效率。一是作文訓練模塊化。把作文過程分為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四大模塊,逐模塊進行訓練。這樣有利于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從而降低作文訓練的門檻和難度。二是訓練形式多樣化。在堅持作文常規訓練的基礎上,可以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采用編故事、口頭作文、專題演講、片段作文、寫讀后感等訓練形式,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現實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因時制宜,適時訓練。通過這寫短小精悍的形式,就可以降低作文教學的起點,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五)運用好閱讀教材,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利用好語文教材,挖掘整合教材資源,就地取材,寓作文訓練與閱讀教學之中。在閱讀經典作品中學習語言、行文章法和寫作技巧,力求“一課一得”。如學習《荷塘月色》后,可讓學生樹立朱自清夜游荷塘的情緒變化過程,然后組織學生去本市公園春游,實地感受一下荷塘的景色,再分析其與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有何不同,要求學生趁熱打鐵,寫出自春游荷塘的感受。再比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后,可以讓學生就廉頗這一人物形象做深入的分析,談談自己對廉頗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學習審視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有條件的還可讓學生實地考察,已獲得真切感受。再如學生學習了《失街亭》后,學生可以思考:失街亭,誰之過?你如何看諸葛亮其人?讓學生寫一篇有評論。鼓勵學生對文本中的思想、觀點、形象大膽評價,從不同角度做個性化解讀,以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寫出有真知灼見的作文。
(六)創新作文批改策略。常見的作文批改方式有教師單獨批閱,學生互評互改、教師面批等形式。傳統教師單獨批改方式耗時費力,令人頭疼,卻效果不佳。而如果采用教師批改和學生互批相結合的方式,既可縮短作文反饋的時間,又為學生提供切磋交流心得、相互學習的機會。可以按照“寫作——自評自改——互評互改——佳作評選”的流程,分組選出優秀習作,最后由老師批改,添加評語。最后將優秀習作在班內交流分享。經過這樣的流程,作文批改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另外,還可以選準“病例”,進行集體修改。教師可選出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學生作品作具體分析,引導學生集體修改,旨在教給學生修改方法,進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學生往往眾說紛紜,老師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深入剖析,提出修改意見,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只要潛心鉆研,勇于探索,遵循寫作規律,加強寫作指導,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不斷改進作文教學方法,創新評價機制,就一定能夠提高作文教學水平。
(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作文教學的規范與創新研究》研究成果,批號[2017]PLG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