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樵
摘 要: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化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實踐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比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思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是相當重要的,本文就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總結了一些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方式;培養
對于高中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比較難掌握也不容易學好的學科,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層面研究物質的科學,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思維邏輯,而且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切實地參與實驗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想要學生對化學掌握的很好,就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進行實驗練習,讓學生通過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自行進行思考,教師再結合生活現象對學生加以引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水平。
一、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樹立創新理念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僅要時刻考慮到學生的需求,還要站在社會的角度,要時刻記得,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尤其創新型人才。隨著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深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常說的創新指的就是,學生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加上自己通過實踐操作,二者結合成果,我們就稱之為創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這個分數大于一切的教育時期,絕大多數的教師在乎的只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熟練與否,很少有教師或學生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高中這個時間緊任務重的關鍵時期,教師只會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完全忽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這樣也就造成了學生對知識,只會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的現象。雖然當今社會仍然注重主抓學生分數,但是教師不能因為如此,就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因為學生學習知識并不是為了記住知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叫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學以致用,這才是我們學習知識的真正目的。
二、教師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下的教學方式,依舊可見知識講授為主滿堂灌現象,將課本知識原封不動的傳授給學生,中間缺少精彩,沒有波瀾,學生在知識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內化不良。課堂上目標意識不強,更多關注物化的知識而忽視對學習方式、學習成效的關注,最后連基礎知識也掌握不好,所以就談不上創新,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就應是“人”,要最大化地關注人的發展。陶行知先生倡導在課堂教學要完全解放學生的眼、腦、手、嘴。只有調度多種感官,才能讓學生的全方位地主動參與,才能促進學生的深度有效的學習。所以,教師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從特定的情境出發,精心設計一組圍繞該主題或中心的問題串。在問題趨動下引導學生學習與思維(獨立思考、討論思考),通過匯報交流,課堂生成,評價行為(生評、師評、多方式),講解陳述等來完成教學行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互動品質。如,在講授鈉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將鈉投入到鹽酸溶液當中,會出現怎樣的反應?有些學生認為鈉會先與水發生反應,然后再生成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反應,還有的學生認為,會直接與鹽酸溶液發生反應,這種提問題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陷入思考,然后教師再讓持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說明理由,最后發現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這時候,第一種觀點的學生要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加以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培養高中化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創新,指的就是在現有思維模式的基礎上發現有別于常人的思路和見解,而創新能力就是要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自主思考問題,然后動手操作,經過反復的思考,反復的操作,最后形成的新結論,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結果。
首先,化學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層面研究物質的科學,要讓學生把宏、微思維相結合,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假設推理能力。在離子反應的教學中,先實物投影H2SO4溶液、Ba(OH)2溶液,再演示酸溶液和Ba(OH)2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投影儀下完全,增強直觀),引導學生思考宏微結合,深入微觀,并準確符號表征;接著連接裝置,向加入酚酞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把電流表改為小燈泡)(指導學生邊觀察實驗邊做好實驗記錄)。然后啟發學生結合現象討論探究解釋原因,并歸納表達(教師引導下)電解質→電離→溶液中的所含微粒→溶液由紅色變無色,白色沉淀,燈泡漸漸變暗(溶液導電能力減弱)→推斷發生了離子反應、自由離子濃度減小;最后再動畫演示,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對離子反應的實質有了新的認識反應。
其次,化學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就是探究性活動,具有創造性。因此,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言化學實驗是尤為重要有效手段。改變教師的演示性實驗為主,學生動手機會少的現狀,將驗證性演示改為探究性實驗。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可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加碘食鹽中碘元素的檢測主題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碘元素在加碘食鹽中的存在形式是怎樣的呢?同學們提出3種猜想(以I2、I-、IO3-的形式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再一一設計實驗方案,走進實驗室并檢驗,最后得出結論。再如:在學習與電池有關的知識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做一個簡易電池,當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遇到模棱兩可的問題的時候,為何我的實驗電流計指針偏轉方向與別人不同,電流強度卻也比別人的更大等等,教師可以有必要的啟發、引導或追問,但一定不要馬上為學生解答疑惑,要善于留白藝術,而是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經過反復操作,思考自己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種以情境任務問題趨動主導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不斷產生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猜想預測并設計驗證,再概括、分析、解釋、結論,讓學生體驗參與研究的過程,以此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將生活與書本聯系,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中化學課程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立足于“學用一致”的原則,強凋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將純學科化學與應用技術化學相結合是趨勢,教師要將生活與課本聯系在一起,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產生問題意識。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中源于日常生活發問有很多。例如:泡沫滅火劑的反應原理是什么?產生的泡沫是什么物質?又如為什么“熱”堿水去污能力比“冷”堿水強?如果想讓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更加透徹,那么就要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再如利用多媒體播放酸雨對農作物及各種設施的破壞資料,激發學生提出“工業生產制硫酸”進行尾氣處理的必要性和方法。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借此來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關聯,進而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實踐活動,將創新能力培養的延伸至課堂內外。例如,一次利用濃硫酸和銅片反應制取并驗證SO2的性質實驗中,學生異常發現反應剩余液中看不到預期的藍色,卻觀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師可以馬上追問:如何設計證明有無CuSO4生成?反應剩余液中看不到預期的藍色的原因?黑色沉淀是怎么產生的呢?擺在學生眼前的問題打開了好奇心理,燃起了求知欲望,課后學生們查資料、上網、實驗等,議論紛紛、各抒已見,學生的創新動機被成功喚起。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創新已經走在了時代的最前端,對于高中化學來說,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的步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創新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讓學生懂得,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在生活中起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借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平.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探析[J].學周刊,2014(31).
[2]劉文斌.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的培養[J].科技展望,2014(18).
[3]趙春平.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反思[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