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數感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學生的數感來源于生活與學習,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探索、體驗、誘發與優化,在實踐應用中進一步領悟與深化。
關鍵詞:數感;“ 數”的抽象;“數學化”思考;數學思維
數感對于很多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它作為《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提出的八大理念之一,理應引起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本人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從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數學教學6年,對數感的認知與理解作一膚淺的解讀分析,僅供教學小學數學時參考,值得商榷之處,歡迎指正。
一、新課程改革下《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對數感的闡釋與要求
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第三部分課程設計思路(三)課程內容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價值、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該課程標準第二部分學段目標第一學段(1~3年級)數學思考中要求:小學生在運用數及適當的度量單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以及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學段目標第二學段(4~6年級)數學思考中要求:小學生初步形成數感。
二、新課程改革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有關數的學習內容
第一學段(1~3年級)有關數的內容: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理解常見的量;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在具體情境中,能進行簡單的估算。第二學段(4~6年級)有關數的內容: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上的數;理解分數、小數、百分數的意義;了解負數;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能解簡單的方程。
三、新課程改革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培養數感的有效途徑
(一)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
日常生活中“數”無處不在,嬰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斷地接觸到數:數“數”、數的變化、數的大小等有關數的感知與感悟,需要一個“抽象”出“數”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數即指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數和字母表示的數。在小學第一學段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數即指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數,它由1、2、3、4、5、6、7、8、9、0十個數字構成,數量單一用阿拉伯數字“1”表示:如一個人、一群鴨、一枚雞蛋、一顆星球等,“1”在此情境中是基數,基數是指單純的數字,既可表示單一數量,又可表示復合數量;而在數“數”的情境中,此數是序數,表示該數代表“第幾”。用字母表示的數其數量大小具有不確定性(即未知數),其數量的大小隨字母代表的具體數量而改變。如:小明家有銀行存款a元,小王家的存款是小明家存款的3倍,那么小王家的存款為3a元。
這樣,在具體的情境中就逐步建立客觀事物與數的對應關系,從而逐步培養小學生的數感。
(二)數的認知,漸進有序地細化與融合
從小學第一學段到小學第二學段,數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自然數——分數——小數——百分數——負數,隨著小學學段的逐步升高,數的信息逐漸細化并相互融合,構成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數的體系。
(三)建立數與運算、數與數量的“數學化”思考
小學生對數的感知和領悟,建立在科學的認知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之上,學會邏輯推理和運算是數感應用的有效途徑。
數的運算包括四則運算、估算等諸多方面,而常見的量又必須與數相聯系才能服務生活實際。例如:課間操某班的隊列如下:共排5列,每列6人,這個班共多少人?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共30人的結果不能從既給的數“5”和“6”直接運算得來,而只能以數“數”的方法獲取;學會運算的較高年級方法有三:6+6+6+6+6=30(人)或6×5=30(人)或5×6=30(人)。后者通過列數“5”,每列的人數“6”建立起“數學化”的思考,問題的解答更加簡便、準確。
(四)強化運算技能,錘煉學生“數學”思維
運算技能受學生知識水平的制約,而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環環相扣,任何知識的脫節和運算方法的錯誤會導致均事倍功半。因此,強化小學生的運算技能和數學思維模式是錘煉“數學思維”的前提。
(五)彼此交流,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領悟與深化
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數感的交流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數感交流;學生與家庭、社會成員間的數感交流;師生之間的數感交流。數感的確立與交流離不開老師在數學課堂上的正確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索和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在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只注重數感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倒置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填鴨式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模式造就高分低能的學生:在應試教育中領悟,實際應用中卻得不到深化。因此,彼此交流,讓學生在生活實踐應用中領悟與深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數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反復地培養,細心地體驗,不斷地鞏固,努力地探索與實踐。《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明確要求: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是,培養小學生數感的過程需循序漸進,它是一個潛移默化、自主探究、交流互動的過程,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強化有關數與事物的對應關系、數與數量、數的運算、估算結果的聯系與轉化,努力探索與小學生學習、生活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小學生經過探究和訓練,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際和教學過程中,才有利于小學生對數感的探索、體驗、誘發、優化,在實踐運用中領悟與深化。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