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勝 劉一帆
摘 要: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發展存在著短板與失衡現象:“繁榮”與“蕭條”并存,文化娛樂活動“熱鬧”與“冷落”并存,參與文化活動熱情“高”與“低”并存,文化設施“健全”與“殘缺”并存,文化發展“主動”與“被動”并存。為此必須: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消除城鄉之間文化發展的“鴻溝”,創新農村文化娛樂內容與形式,引導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建設完善的文化設施。推動農村主動“辦文化”。
關鍵詞:農村文化;失衡;應對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國農村地域廣闊,生活人口眾多,農村文化的發展直接關系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局。由于我國自古以來是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耕文明影響久遠,多年以來城市和鄉村猶如兩個彼此觀望又相互“隔絕”的并存世界,各自演繹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發展圖景。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的分離與隔絕狀態被徹底打破,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以及城鄉經濟發展的互補與交融日益呈現出加速的趨勢,這也使得城鄉各個領域的發展備受關注,而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以振興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正視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短板和失衡現象,并找到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也成為政府、社會和學界關注的重大問題。
一、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失衡現象剖析
第一,文化發展“繁榮”與“蕭條”并存。從分布地域的視角看,那些靠近城市,尤其是靠近中心城市的郊區農村和城中村,文化發展受到城市發展的強勁輻射和影響,也呈現出一種繁榮的景象,表現在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消費形式日益多元,文化產生的直接收入不斷提高,群眾性的業余文化活動日益活躍,文化創新活動表現得生機勃勃。從經濟發展的視角看,那些經濟發展的地區,農村文化發展也日新月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呈現出一種繁榮的多姿多彩景象。但與此并存的是,在老、少、邊、窮和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由于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限制,文化發展呈現出一種寂寥和蕭條的景象,文化發展水平依然較低,文化消費支出在整個生活和發展支出中比例不高,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寥寥,甚至沒有,與靠近城市的農村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文化發展相比,好像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第二,文化娛樂活動“熱鬧”與“冷落”并存。文化娛樂活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和必須,通過文化娛樂,人們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放飛自我,表達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城市郊區農村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和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差距明顯,呈現出一種“熱鬧與冷落”并存的現象。在經濟收入好的農村,基層組織和村委會組織有女子軍樂隊、女子腰鼓隊、秧歌隊、高蹺隊、戲迷協會、棋牌協會等業余文化演出隊伍,每逢節假日,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得熱熱鬧鬧,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而在偏遠和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即便是逢年過節,其文化活動也非常冷落,甚至是空白,至于平時的非節假日,文化娛樂活動就更無從談起。
第三,參與文化活動熱情“高”與“低”并存。在農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民參與文化的積極性不同,呈現出高低并存的景象。一般而言,空閑時間相對較多的老年群體,不論男女,參與的熱情明顯較高,他們構成了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而中青年農民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城市打工,城市的文化活動對他們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即使節假日回到農村老家,對家鄉文化活動參與的積極性相對不高。主要是他們一方面對鮮有變化的農村家鄉的傳統文化節目司空見慣,提不起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常年在城市打工,對城市不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娛樂(如電子游戲、蹦迪、滑冰等)更感興趣。所以在農村,即便是同一年齡段的農民,由于經濟收入和觀念差別,以及受教育程度和個人偏好等方面的不同,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也不盡相同。
第四,農村文化設施“健全”與“殘缺”并存。在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財政收入寬裕,所以文化設施的配置比較到位和健全,而在地域偏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文化設施配置不健全,甚至殘缺情況嚴重,這大大制約了文化活動的開展和農民對文化娛樂活動的參與和積極性。另外,這種文化資源配備不平衡不合理的狀況,進一步加大了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的“鴻溝”,也加大了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同時限制了農民自辦文化的內在追求與動力。
第五,農村文化發展“主動”與“被動”并存。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受惠于文化發展的好處,對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市場以及文化育人的認識更為深刻,所以能積極主動地“想文化”“辦文化”“創造文化”,以先進文化引領精神風尚,以文化建設驅動經濟社會發展,能積極主動地演繹“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時代話劇。而在地域偏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對文化的功能以及文化建設的認識往往不到位,行動上往往不是那么主動,僅僅是在上級的督促下“被動”而行,甚至推一把走一步,加上文化投入需要逐年持續,有時見效還慢,就更增加了這些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不情愿”和“惰性”。
二、應對之策
第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消除城鄉之間文化發展的“鴻溝”。不同地域農村的文化發展,歸根結底還要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依賴于經濟發展提供的強大物質支撐和保障。當前我國城鄉之間文化發展存在的“鴻溝”是客觀存在的,而要消除二者之間的“鴻溝”,就需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把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作為消除發展“鴻溝”的根本路徑,以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推動二者發展的相輔相成,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的固化壁壘,使城鄉經濟與文化發展實現有效對接和良性共振。
第二,創新農村文化娛樂內容與形式,積極推動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基層政府、黨組織和和村委會,要根據實際,鼓勵群眾參與到農村文化活動,把文化娛樂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經濟文化落后地區,要把舉辦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當成任務來抓,不斷創新文化娛樂的內容與形式,積極打造先進的“文化村”。
第三,建設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引導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要結合實際,積極培養農村文化人才,培養文化骨干,并把文化活動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提高不同年齡、性別和愛好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加大農村文化投資,建設完善的文化設施。要不斷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投資,并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同時根據各個地區農村文化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加大文化設施的建設配置,把群眾文化活動置于堅實的設施保障上,避免農村文化發展的“懸空”與僅有形式上的“空轉”。
第五,加快推進整體文化建設,推動農村主動“辦文化”。要推進國家的整體文化建設布局,并積極提升經濟落后地區農村組織與社會成員的文化認知,并被動為主動,把促進文化建設作為區域“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讓文化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驅動力。
基金項目:
此為2017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河南省城鎮化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項目號:2017—ZZJH—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