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要: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國的文化產業交流日益增多,影視互譯日益成了我國影視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鍵環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因此做好影視翻譯不僅關乎影片自身的傳播,更關乎國家文化的傳播。影視翻譯是當下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探究影視翻譯的方法不僅對于高校教學有指導意義更對影視翻譯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南,本文以生活化、標簽化和節奏化為具體的翻譯策略分析影視翻譯中三者的必要性,期望能對影視翻譯實踐提供一定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影視翻譯;生活化;標簽化;節奏化
Abstract:Cultural exchanges continue to grow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serving a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culture, is crucial for bringing-in and going-out of China cinema. Dubbing translation is relevant in promoting the video as well as in a nation’s culture and more efforts are needed in this field. This can not only give guidance to relevant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can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structing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ree import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defining the lifestyle, labeling the character and counting the rhythm when do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strategies above and guide dubbing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Key words: audiovisual translation;defining the lifestyle; label the character; counting the rhythm
一.引言
影視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影視對白兼具“影視”和“劇”的雙重特性,它面向大眾,因而具有大眾性;它含有多種情景對話,受語境制約,因而存在語境性,影視劇中的對白含有劇的藝術,包含社會性的同時又含有審美藝術,因而在進行影視劇的翻譯時我們的語言要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要符合觀眾的視聽原則,要讓情景對話滿足相應的語境,在進行影視翻譯之前認識到影視文本的特征極為必要。
除了認識影視對白的特征以外,還必須意識到一點,影視作品的核心是畫面和聲音,可以說聲音是影視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傳遞方式,因而在翻譯字幕文本時,考量的不單純是字幕的含義,而是字幕譯文能否轉化成符合影片對白藝術的聲音文本,基于這一點,可以說字幕翻譯不單純是字幕翻譯。
影片自身存在主題和風格,人物有各自的性格,人物對白也不是書面用語而傾向于口語化,所以為了音畫同步不違和不影響觀眾的觀影效果,則要求無論是不是配音譯制片都應該盡量按照配音譯制片的對白節奏進行翻譯,脫離字幕文本的“限制”,給觀眾最好的觀影體驗。
而要想翻譯出好的譯本,我們則首先要找好影片的主題,確定主題后分析各人物的性格進而根據具體的語境要求和節奏要求進行翻譯。本文采取影視翻譯領域的專家麻爭旗教授所提出的三個影視翻譯基本原則,基于對《百萬美元寶貝》的初譯版本,從影視翻譯中生活化、標簽化和節奏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給出改譯版譯文,探討三者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二.影視翻譯三妙法
電影《百萬美元寶貝》是一個講述大齡女性勇敢追求夢想、不服輸、面對失敗又樂觀積極的故事。劇中每個人物都體現了各自的性格特征,使得整個影片透過不同的人物語言傳達出藝術效果。
2.1 生活化
影視臺詞不是官方文書,翻譯時應注意不能純粹做一個“word for word”的文字工作者,要讓影片中的表達生活化,貼近日常,因為對白于影片本身具有瞬時性,如果我們翻譯的過于生澀則不便于觀眾理解,故而影片對白譯本生活化極其重要,必須讓其譯文符合譯入語觀眾的語言思維和語體習慣。試看下例:
(1) 觀眾:Do it! You got him! You got him!
初譯: 打他,他完了,他完了。
分析:該場景為拳手威利比賽時觀眾的歡呼,觀眾歡呼的話語不能看著原文直接翻譯,應聯系畫面和語言,給出符合觀看打拳的觀眾的心情的語言,故而初譯雖然意思和文本符合,但不符合該場景下對白的生活化特征。所以筆者給出以下改譯版本:
改譯:打他!干的好!干的好!
結合場景模擬對白可以看出,改譯版更符合觀眾的語言,這樣才能傳遞出觀眾緊張而又激動的心情。
(2)以下為影片中退休的老拳手教麥琪打拳的場景,右側為初譯本:
分析:譯文1雖然在意思上將將原文翻譯了出來,但語言是上還欠加工,像“我感激任何形式的協助”、“當他沖向你”、“因為他會逼你后退”和“保持移動”等詞匯都不符合二人此時應有的生活化語體,在這樣的場合下,我們必須根據語境給出生活化的翻譯,讓觀眾無論是聽還是看字幕都不覺得理解有障礙或者違和。因此筆者給出以下的改譯版本:
兩個譯文的對比下可以看出,生活化的翻譯能讓影片的內容更清晰的傳達,讓觀眾有更好的觀影體驗。因此影視翻譯中讓翻譯貼近生活,做到得“意”忘“形”,讓觀眾也享受地道的影視對白。
2.2 標簽化
標簽化是影視翻譯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影片由人物構成每個人物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因而準確人物特征給出符合人物語言的翻譯對于影視翻譯也至關重要,準確定位人物性格特征對于譯者找到合適的目的語表達至關重要。在該影片中丹吉爾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少年,說話邏輯不清,經常說些讓人不明所以的話,試看以下例子和譯文:
分析:以上場景為丹吉爾和黑人艾迪的對話。該譯文中“任何”兩字的使用不符合影片中智力低下的丹吉爾的角色特征,翻譯時應該注意到丹吉爾是個連語法都會出錯的人,那么翻譯這樣一個有鮮明特色的人一定要緊緊結合原文,轉化成同樣能展現人物特征的對白,原文的“I gots...”的語病錯誤筆者嘗試使用中文語病實現等效翻譯,對于“mama”這種兒童比較常用的話也要翻譯成“媽媽”而不是“媽”來實現相應的效果,讓語言符合該人物的性格標簽。 筆者據此給出以下譯文:
影片中的人物有其各自的特征,翻譯時要尤其注意抓住標簽化原則,找準人物性格才能讓人物擁有自己的語言身份,才能給出貼切的譯文,讓觀眾“聞其聲便知其人”。
2.3 節奏化
影視翻譯中另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節奏化,而這也是如今大多數影視翻譯所忽略的問題,尤其是網絡字幕通常不會注意節奏對應的問題,然而影視對白的翻譯除了意思準確、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化的特征以外,貼切的節奏對應也非常重要,不僅是在配音譯制片上,字幕版的節奏對應對于傳遞影片對白美學也同樣至關重要。
以下場景為麥琪剛打完賽后初次請教練弗蘭基收自己為徒的場景和譯文:
分析:該段對話來自麥琪請弗蘭基收自己為徒的場景,該譯文雖然翻譯出了對白意思,但是在聲話同步上還有欠缺,尤其“看過我比賽的人說我可兇狠了”這句,在對照原文語速、語調和時長的情況下,通過數音節和打拍子的方式可以對“People see me fight say I'm pretty tough.”分析后給出如下譯文:
影視翻譯節奏化是未來影視翻譯逐漸深化的必經之路,譯入語的語言不能純粹停在文本含義表層,還應該以凝練的語言以及和源語基本對等的節奏來優化影視對白,傳遞其表達藝術,這樣才能進一步推進影視翻譯的進步。
三.結論
影視翻譯不僅是翻譯領域中重要的一環,更是國家文化傳播中重要的環節,優質的影視翻譯是時代的需要,在進行影視翻譯時牢記生活化、標簽化和節奏化三原則才能避免譯文生硬晦澀、避免出現翻譯腔,才能在翻譯上創造出和源語相似的審美藝術,讓觀眾有更好的觀影體驗,促進影視文化傳播。在進行影視翻譯時,要將三者統一融合,讓翻譯文本體現出跟源語一樣的藝術效果,這是我們所有影視翻譯工作需要遵從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繼續推進影視翻譯和影視傳播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 2000(1).
麻爭旗.影視譯制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麻爭旗.影視劇翻譯方法談[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2(03)
麻爭旗.影視對白中“節奏單位”的翻譯探究[J]. 中國翻譯.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