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勤
摘 要:人格權作為民法理論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公民權利,是保障公民人權的重要前提。我國有8000余萬殘疾人,殘疾人群體是我國的弱勢群體,因此對殘疾人人格權的保護更應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以社會文明發(fā)展的視角而言,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是保證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本文重點研究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制度體系,針對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中的問題做出簡要分析,提出完善的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的建議,旨在讓殘疾人享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
人格權是指為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為維護自身獨立人格所必備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權利。人格權是人身權的一種,是各國民法典的基礎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國憲法均將人格權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殘疾人群體作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其應當享有與其年齡特征、精神特征等民事權利能力相匹配的人格權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殘疾人各類權益發(fā)展相對較好,但是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國家相關部門和社會民眾還應不斷努力,將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助加以完善。
1.我國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存在的問題
1.1人格權的相關規(guī)定不明
我國《民法總則》中隱私權的提出使人格權的法律體系得到了發(fā)展,同時相關法規(guī)中也對殘疾人受到歧視的問題做出了禁止說明,推動了殘疾人人格權益法律救濟體系的發(fā)展。但《民法總則》以及《殘疾人保障法》等相關法規(guī)中,針對殘疾人人格權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詳細的概念說明,這導致在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中會產(chǎn)生界定困難的問題。此外,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對象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無論是《民法總則》還是《殘疾人保障法》中,任何民事主體參與訴訟都是基于其本身權益受到侵害而提出的,同時這種基本權益的維護需要依賴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支持。這就導致在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的過程中,必須以某一民事主體的具體人格權益受到侵害為前提,才能進行法律救濟,但若無法辨別具體的民事主體,則很難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救濟。
1.2救濟責任主體不明確
《殘疾人保障法》中對殘疾人基本權益受到侵害后,受害人以及代理人有權向有關部門提起訴訟維權。而其中對“有關部門”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明確,這在法律制定角度而言,可能是為了概括說明,但對于殘疾人而言,有時往往并不知道該如何尋求“有關部門”的幫助。我國雖然設立了殘疾人聯(lián)合會做為代表殘疾人權利維護殘疾人利益的半官半民組織,但是殘疾人聯(lián)合會在實際個案中存在專業(yè)人員不足、沒有執(zhí)法權、相關問題只能協(xié)調等問題,無法作為一個行政主體去維護殘疾人權益,因此在維護殘疾人權益責任主體上,我國還有待改革相關機構職能。
1.3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現(xiàn)行的執(zhí)法監(jiān)督機關中,針對殘疾人權益維護的執(zhí)法監(jiān)督機構還不夠完善,雖然人民檢察院同中國殘聯(lián)制定了相關條例和執(zhí)法監(jiān)督意見,但在殘疾人訴訟維權過程中,還缺少專門設立的執(zhí)法監(jiān)督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殘疾人通過法律救濟維權的公正性,對某些具有爭議的殘疾人維權訴訟程序的正常開展也會產(chǎn)生影響,而這種不公正的現(xiàn)象在執(zhí)法過程中時有發(fā)生,這使得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1.4殘疾人訴訟成本過高
我國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的重點問題之一,就是殘疾人的人格權一旦受到侵害,殘疾人群體或個人在訴訟過程中在交通出行、溝通交流、收集證據(jù)、經(jīng)濟付出等方面都承擔著較普通人更為高昂的成本,法律維權更為艱難。雖然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體系中,有為某一特定或經(jīng)濟困難的殘疾人群體提供維權訴訟的法律援助以及某些律師事務所無償為殘疾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但實際情況是往往沒有落實到實處,有些只是名義上的法律援助,有些幫助只是事務所獲取品牌形象的手段。因此如何將殘疾人法律救濟落到實處、如何簡化殘疾人維權的訴訟程序是法律救濟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最高法赴基層審理林建國廉租房權益保護一案值得學習借鑒。
2.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的完善淺析
2.1具體規(guī)定人格權的特殊情況
2.1.1在我國殘疾人人格權的具體規(guī)定上,應有效結合殘疾人的自身特點,將殘疾人所具備的特殊性做出具體說明。殘疾人具有和正常人同等利益的人身自由權,在殘疾人人格權的規(guī)定中,應根據(jù)殘疾人自身利益容易受到損害的問題,在法律規(guī)定中應明確殘疾人未經(jīng)其本人或監(jiān)護人的同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可對殘疾人施以強制性措施。殘疾人的人格權在法律制度中必須強調其與正常人的基本權力同等的,在各種民事、商事以及常規(guī)的社會活動中,殘疾人享有與正常人同等的權益,如在商業(yè)活動中,任何參與方、組織方不得以殘疾人的身體缺陷作為拒絕其參與活動和享受服務的理由,任何商業(yè)服務提供方不得給予殘疾人歧視性待遇,應尊重殘疾人的人格,保障殘疾人可以享受與社會民眾同等的各項權益。
2.1.2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完善過程中,在人格權法律救濟對象的選擇上,不僅要對殘疾人群體的基本權力加以保障,還應對殘疾人個體的基本權力制定相關的保護制度。在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制度中必須明確規(guī)定,一旦發(fā)生通過網(wǎng)絡、社會活動以及其他公眾渠道發(fā)表或煽動對殘疾人的歧視,使某一特定的殘疾人群體或是個人的人格權受到侵害,該特定的殘疾人群體或個人有維護自身人格權的基本權利,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主張侵害人停止其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并根據(jù)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保護規(guī)定,有權利要求侵害人向其賠禮道歉和做出精神賠償,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中應明確規(guī)定,此類情況不能因無法明確具體受害人,而對殘疾人人格權受到侵害的行為不了了之。
2.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2.2.1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制度,在我國未來民法制度日益完善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單獨成篇,是研究民法的法律專家和學者一直爭論不休的重點問題。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人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所具備的人格權應當做出具體規(guī)定,針對我國的一般公民和殘疾人公民,其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應制定體系化的民法規(guī)定,以保護公民尤其是殘疾人群體的人格權不受侵害。雖然我國《民法總則》對人格權做出列舉,但對人格權的各項權利以及構成要素都未做出具體規(guī)定,這為人格權的單獨成篇奠定了基礎。
2.2.2國家在殘疾人人格權救濟制度中應不斷對專門性的法律規(guī)定加以完善,讓殘疾人群體變成權利主體,使其真正的知法懂法,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應當從殘疾人的角度出發(fā),在我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將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對象全面化、具體化,應在完善殘疾人法律保護體系過程中,囊括已知的認定殘障類型,同時要確保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手段的合理化、多樣化、具體化以及可操作化。相關執(zhí)法主體應面向所有殘疾人群體明確自身職責,使殘疾人群體能夠通過合理的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3完善殘疾人人格權救濟主體及監(jiān)督機構
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維持公平正義,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要想保證在公平公正客觀的執(zhí)法基礎上保護殘疾人的基本權利,國家有必要完善殘疾人各項權力保護的責任主體及監(jiān)督機構,針對殘疾人人格權益保護的執(zhí)法機構行使監(jiān)督檢查權,確保執(zhí)法人員在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中公平公正執(zhí)法,使殘疾人的基本權益不受侵害。針對社會組織以及民眾的舉報,殘疾人人格權保護主體及監(jiān)督機構在經(jīng)過查證確認屬實后,有權要求相關單位或組織機構承擔相關責任,并對權益受到侵害的殘疾人群體或個體做出經(jīng)濟賠償和公開道歉。
2.4完善殘疾人法律救濟的司法程序
首先,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的司法程序應當做出合理的簡化,針對不同殘障類型的殘疾人群體,應提供法律允許范圍內(nèi)最大程度上的便利,以便于殘疾人群體參與訴訟。其次,針對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中無需經(jīng)過法院就可以處理的常規(guī)性維權事件,應啟用協(xié)調或仲裁等非訴程序,處理過程應盡量簡化;對于涉及殘疾人受到歧視或嘲諷等人格權訴訟案件,應注重殘疾人的名譽權,避免將此類維權事件推向社會大眾面前;殘疾人聯(lián)合會等殘疾人權益保障機構應設立法律咨詢處,幫助殘疾人充分了解法律程序,使殘疾人的人格權得到應有的保障。最后,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中,應降低殘疾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利的訴訟成本,避免有法律保護卻難以起訴的悲哀。
2.5落實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手段
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手段應具備多樣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的特點。在我國《民法總則》中民事主體在訴訟中需要承擔責任的多種判定方式可以有效落實到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制度中。作為我國公民享有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民事權利,人格權在法律救濟手段上要進行不斷完善。殘疾人人格權受到侵害后,殘疾人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殘疾人有權利要求侵害責任方停止其侵害行為,若是殘疾人的人格權已經(jīng)受到一定侵害,殘疾人有權利根據(jù)法律救濟制度要求經(jīng)濟賠償,賠償金額應根據(jù)殘疾人人格權受到侵害前后的利益量化比較來做出判定,同時殘疾人也可以要求侵害責任方賠償其精神撫慰金,使受害人在精神上得到撫慰。針對經(jīng)濟賠償已經(jīng)無法滿足受害殘疾人的人格權法律救濟時,殘疾人有權利選擇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以及賠禮道歉等形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結語:
人格權作為我國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力,對每位社會公民都十分重要,人格權是一個人享有人權保障的基礎。殘疾人作為我國公民中的特殊、弱勢群體,其應當享有與正常公民同等的人格權,并加以特殊保護。本文通過對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存在問題的分析,針對殘疾人人格權保護規(guī)定需要明確、保護主體及監(jiān)督責任的說明、法律救濟制度的完善、維權司法程序的完善以及法律救濟手段的落實等做出相關論述。殘疾人人格權的有效法律救濟是保障殘疾人基本權利的重要方式,關系到我國的人權的發(fā)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應將殘疾人人格權法律救濟的完善上升到國家、社會、民眾共同追求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楊慧.殘疾人人格權的法律救濟[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7,No.319(16):59-65.
[2]李瀟.完善我國人格權立法的再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4(3):60-65.
[3]陳金釗,宋保振.新型人格權的塑造及其法律方法救濟[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3):32-42.
[4]孫儷,張長青.自然人的人格權與法律救濟[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8(5):59-63.
[5]姜海波.論人格權民法保護制度的完善[J].農(nóng)家科技,2016(10):39-39.
[6]呂璐.淺議新聞報道侵害人格權的表現(xiàn)形式與法律規(guī)制[J].新聞傳播,2018,No.334(13):16-17.
[7]沃耘,吉佳琳, WOYun,等.論人格權的私力救濟——兼論未來“人格權法”相關制度的確立與完善[J].求是學刊,201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