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健群 江窈
“學科文化大講堂”是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小學以“廣泛涉獵課外知識、立體展示多元文化、自主萌發學習興趣”為理念獨創的校本課程項目,是學校教師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在統一課程體系之外開發的課堂形式。“學科文化大講堂”試圖改變傳統課堂的局限,構建學生“可持續生成”的知識體系,開辟教師“彰顯個性、自主自為”的專業發展途徑,打造“底蘊與內涵”和諧共生的新型校園文化。它突破常規的課堂局限,引入學生成長需要的課外知識和學科文化,以教師、學生、家長一人或多人講授為主,輔以互動實踐,課時長度以20—30分鐘為宜,課時安排由主講人不定期地利用學科課、課后社團活動以及課外時間開展。
構建學習共同體,自主開發新講堂
每一個學科組都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每一個大講堂的開發都是學習共同體成員專業研究和集體創作的成果。砂子塘小學校長祝健群表示:大講堂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把孩子們引向更廣闊的世界。
每一個新講堂選材,我們都特別看重給學生帶來的開窗效果。共同體成員以學科組為單位,在每一個新講堂開發的初期都特別關注選材的價值,力求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從學生的角度去確定知識點和探究點,超越教材,超越課堂。我們秉承“評課不客套,不盲從”的優良教研風氣,從學科特點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出發,關注“文化性、延伸性、趣味性、審美性”多個維度,細致并有側重點地對每一個講堂提出改進意見。
課堂內容可以根據教材進行拓展,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如語文大講堂“走近孔子”取材于語文課文《孔子拜師》。教師獨具匠心地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增加了《孔子求學》等故事,并巧妙穿插《論語》語錄進行解讀,學生受益匪淺。
課程內容可緊跟學生認知需求,從生活中去尋找。如在數學大講堂“方陣”中,教師自主選題,從閱兵式說起,介紹了方陣的歷史、特點、種類、應用等知識,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思想。
課程內容還可從地方課程資源中尋找主題。如英語大講堂“趣游迪士尼”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將英語學習和游迪士尼有機融合。又如語文大講堂“岳麓書院與朱張”“漫談長沙”立足家鄉特色,在湖湘文化上找到了結合點。
優質的講堂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專注傾聽,積極參與互動體驗,使學生的思維、審美得以發展并產生繼續探索的欲望。“有趣的象形文字”“蜂巢的秘密”“弦圖”“色彩紫禁城”“滾鐵環”“好好養倉鼠”等一大批精品講堂,都是教師給予好奇的孩子一滴水,讓他們淺嘗甘甜后,自己奔跑著去尋找“水源”。新講堂的開發激勵著學習共同體成員沿著這條“彰顯個性、自主自為”的專業發展途徑越走越穩。
完善課程體系,堅持大講堂巡講
2016年開始,砂子塘小學確定每周二下午第一節課為“學科文化大講堂”巡講時間,讓歷年開發的精品講堂發揮更大的價值,也讓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更具生命力。
巡講教師逐班巡講,就像一位帶著驚喜的天使給學生們派發禮物。學生就如看走馬燈,每周換一個講師,學習內容也會轉換,精心的設計,精美的課件,加上精彩的講述和生動的互動交流,讓課堂精彩紛呈。不同學科折射出不同的文學美、思維美、藝術美、心靈美,引領學生知識更豐富、視野更廣闊,思想更靈動,生活更幸福。比如語文組教師朱淑麗、廖加英攜手合作,給學生巡講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尋找諸神的蹤跡”。朱老師講中國神話,廖老師講西方神話,精美的PPT,清晰的思維導圖,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學生們在這種對比閱讀中一步步尋找著“諸神的蹤跡”,興致盎然。
“A4紙有什么故事?度量衡是如何確定的?鐘表里怎么打斯諾克?”一切答案都藏在數學大講堂的巡講中。
學生們在參觀古代建筑與牌坊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屋脊上有許多仙人神獸卻未解其中的含義,美術大講堂“屋脊上的神獸”巡講后,學生對中國仙人神獸的傳說有了更多的了解,審美能力得以提升。“學科文化大講堂”喚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熱愛。
大講堂巡講后,學生們紛紛寫下感言:
“品味唐宋詞的音樂美”的大講堂讓我懂得了:不管是巧妙化用古典詩詞的流行音樂還是給宋詞再譜新曲的古典歌曲,都值得人細細聽賞,反復回味。古詩詞的意境融合現代朗朗上口的曲調,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宋詞在古時候是有自己傳唱的方法的,可現在基本已經失傳了,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了解古文化,不讓中華文明里的一塊文化瑰寶黯然失色。
——1305班 梁藝馨
“好好養倉鼠”的科學大講堂讓我知道了倉鼠是怎樣長大的,我還知道倉鼠洗澡是不能用水的,要用鹽,兩只倉鼠不能喂養在一個籠子里。后來我也學會了養倉鼠。
——1313班 周恒宇
“植物里的中國文化”大講堂讓我收獲很大,我們能從不會說話的植物中學到許多知識。比如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我們就說他們是“青梅竹馬”。如果看到一片菊花開放時,我們就能想到這樣一句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以后我要了解更多,并嘗試自己寫一寫。
——1503班 廖穎暉
每一個“學科文化大講堂”給予學生的文化滋養都是深遠的。它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認同感、歸屬感;吸收中國傳統思想從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西藝術從而獲得美的熏陶,讓學生們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巡講課表的安排要求兼顧學科均衡、師資均衡、班級均衡的原則,每學期每個年級均安排約16個講堂巡講,力求涵蓋“語、數、英、體育、美術、科學”各個學科。課表張貼在校園樓棟公示,以提醒師生準時參與。
教學部門關注校本課程實施的進程,重視每一次巡講的效果,每期期末,精心設計調研表,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分年級、分班級對巡講課程實施情況作調研反饋。
不斷研究創新,師生成績斐然
“學科文化大講堂”2008年創生,至今已有11年研究歷程,作為省級立項課題順利結題,形成多個系列、多個學科、適應各個年級學生的課例視頻、讀本、論文、教育隨筆等,積累了大量的校本課程資源。編撰了《學科文化大講堂》校本教材1—6冊。
砂子塘小學是湖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構建了“三種課堂”模式,即“本真的常規課堂”“廣博的大講堂”和“實踐的大課堂”。通過不同內容和形式,從不同學習維度,構建了立體的學習與發展平臺,成為享譽區、市、省的特色文化名片。其中“大講堂”擁有作為校本課程的獨立價值,通過傳承文化實現了對“常規課堂”的有益補充,通過引領實踐與探究實現了對“大講堂”的有效深入。
在講堂文化影響下,學生見多識廣,自信大方,綜合素質強。近年來,砂子塘小學多次承辦省級、國家級專題研討活動,學生素質得到了各級教育專家的認可。
大講堂推動了教師專業發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及社會影響力。近年來,以“學科大講堂”為主題,學校先后承辦了“湖南小學校長學術年會”“湖南省數學專業委員會年會”“長江中下游四省會城市教研協作體研討”等10多次大型開放與研討活動。大講堂大型開放活動得到了各界專家的指導領航,正如黃耀紅博士所說:一個個講堂就如一個個腳印一樣,每個腳印里都是行動的情懷與智慧,都是歲月的見證與師生的執著。因為“大講堂”,孩子的視界走向了“融合”;因為“大講堂”,教師在專業成長中看見了“自己”;因為“大講堂”,課程看見了“生長”,課堂看見了“創意”,學校文化看見了發芽與生根的“生命種子”。
“學科文化大講堂”作為砂子塘小學的特色課程,有學校的長遠規劃作指南,有共同體的集體智慧作保障,有個人的潛心鉆研作根基,講堂將更加品質化,課程將走向精品化,真正牽手孩子,看見成長,看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