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娜



摘 要: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使核心素養成為推動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課堂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重要陣地。本文以人教版“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第一課時)”為例,探索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中,如何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地理核心素養逐漸發展成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地位。高中地理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及地理實踐力。作為高中地理老師,我們平常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取可以解決問題的地理核心知識,學會應對高考或學業測試,而且要讓學生能將地理知識用于生活中,從而有利于他們的終身發展。這應該是地理核心素養提出的目的。地理教學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滲透這個理念。下面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第一課時)”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中實現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情景導入一組圖片(永安、三明、福州、北京)讓學生欣賞判斷
【過渡】師: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說城市是有等級的,今天一起討論不同大小的城市有什么區別?(設計意圖:熟悉的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新課導學】
師:城市等級的劃分通常是以人口規模來劃分的,不同國家劃分不同。我國城市劃分為幾類?
【小結】我國設置城市,按市區和郊區非農業人口規模大小,分為四類(略)。
一、城市等級劃分
師:根據我國城市等級的劃分標準,永安市應該屬于哪一等級的城市?
【引申拓展】課件演示我國特大城市的分布,指出由于人口的增多,出現了人口>1000萬的超級城市。(設計意圖:結合鄉土地理,激發興趣,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城市的服務范圍
【過渡】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城市是區域的中心,為周圍地區提供服務。
師:如何理解城市的服務范圍?城市的服務范圍包括哪些區域?有何特點?生:略
【探究思考】舉例說明城市服務范圍的特點是“不固定,沒有明確的界限”(結合永安市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加以說明)(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培養整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過渡】每個城市都有一定的服務范圍,是不是所有的城市的服務范圍都是相同的呢?
【探究活動一】小游戲﹣看誰得票多:請四位同學充當小陶鎮、永安市、三明市、福州市的代言人,衡量自己所代言的城市能提供哪些服務功能,其他同學依據代言人所言投票,哪個城市的得票最多。(設計意圖:結合鄉土地理,激發興趣,分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
【知識遷移訓練】展示“為棗強鎮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城市圖”
生:完成書本P25活動:(略)
【過渡】不同等級的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是不同的。
師:城市為區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務?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內容相同嗎?
【小結】(設計意圖:列表分析,培養知識遷移能力、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城市等級提升的影響因素
【過渡】展示“上海城市景觀新舊對比圖”(設計意圖:案例1圖片設疑,激發興趣。)
師:城市等級會一成不變嗎?上海的城市規模曾經不如南京和廣州,甚至不如寧波,在20世紀初卻躍居全國第一,到底是什么優越的條件促使了上海城市等級的提高呢?
【探究活動三】案例分析(1)展示“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示意圖”,閱讀教材P27案例,分析上海市城市等級不斷提升的有利條件。(設計意圖:學生上臺指圖講解,培養表達能力)
案例分析(2)根據石家莊、大慶的資料,分析兩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師:資源豐富地區和交通樞紐上的城市,也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設計意圖: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3):根據材料,說說永安市最大的鄉鎮小陶鎮能否發展為小城市?(設計意圖:閱讀提取信息、辯論,培養創新思維、開發性思維。)
【小結】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城市等級的提升和服務范圍的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或豐富的資源條件支撐只是為城市提供了條件,而非決定性因素,所以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提升其城市等級的。
師:這節課學習了單個城市的等級與其服務范圍的對應關系,至于在一個區域內的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我們下節課再講。
【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獨立整理知識框架。(設計意圖:教師展示學生的思維導圖并點評,培養概括能力。)
【過渡】師:此圖中還有“城市服務范圍相互嵌套”,這個知識點我們下節接著學習。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個鋪墊)
【課后作業】探究思考:以“永安市最大的鄉鎮小陶鎮能否發展為小城市?”為主題,撰寫一篇地理小論文。(設計意圖:課后探究延伸)
【課后總結】
課堂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在課堂上,讓“立德樹人”扎根于課堂,本節教學設計作了初步的探索。
通過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地理素材(主要是學案),有連續性的(文字),也有非連續性的(地圖、圖表、景觀圖片等)。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問題的解決過程,如在“城市的服務范圍”這一教學重點中,先從“如何理解城市的服務范圍?”、“城市的服務范圍包括哪些區域?”這兩個設問入手,然后開展“看哪個城市服務功能多”的角色扮演游戲,進而完成學案中的小陶鎮、永安市、三明市、福州市“城市等級與服務功能”的比較表,最后進行教材P25活動題的知識遷移訓練。此教學環節中,每個問題及活動的設置都能將知識有機地聯成網,層次分明。這些地理問題的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本課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平等對話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素養、繪圖素養等表達能力提升。
在“引領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結合課本和學案,獨立整理知識框架”環節中,為使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注重思維導圖的構建,有利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
生活離不開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聯系緊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逐步提升地理思維能力。教學設計中貫穿濃濃的鄉土地理氣息,從利用家鄉的風光照片導入,到判別永安的城市等級,再到結合永安優秀旅游城市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城市服務范圍是“不固定”的這一特點,以及地理小角色扮演,如比較小陶鎮、永安市的服務功能差異和最后的“永安最大的鄉鎮小陶鎮能否發展成為小城市”的小辯論活動,都在充分挖掘學生實際的生活的情景,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體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懷。
教學設計中要多些學生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水平。教學設計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小辯論、自繪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的安排,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積極參與,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實踐性、探究性和體驗性,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
本課教學設計始終以區域性地理為載體,展開有效性的案例研究,如探究活動三“上海等級的提升”,既有利于提升學生區域認知水平,又有利于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協調發展、統一演化的,培養學生形成地理環境整體觀。探究活動一“案例遷移,學以致用”,區域的差異比較,有利于學生在區域認知基礎上增強地理實踐能力。
總之,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這四大核心素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在實際教學中,要從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出發,要站在新時期發展的高度,不斷提高和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
[2]宋雪.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培養地理核心素養[J].新課程(下),2017(12):253.
[3]梁偉.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173.
[3]李敏.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7(Z5):8-10.
[5]快樂考生編輯部2011北京市高考高考倒計時講練測地理人教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6]說明:教學設計中探究活動的案例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