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靈琳
摘 要:小說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從歷年高考中對小說的考查也可以看出來。本文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探討基于文本體式的小說主題的探究,主要從人物刻畫、情節敘述、環境烘托三個方面探討了對小說主題的把握問題。本文對今后進一步做好高中小說教學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說主題探究;人物刻畫;情節敘述;環境烘托
全國新課標1卷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從2011至2019連續9年均考查小說文本,由此可見小說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可是近年來,小說教學教什么的研討轟轟烈烈、眾說紛紜,讓眾多高中語文教師不知該何去何從,華東師范大學張心科則疾聲呼喚“重回‘三要素’”:“小說教學應重回將‘三要素’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宗旨”。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所在,不論學習哪一篇小說,高中階段小說閱讀教學的歸旨就是引領學生探究小說的主題。小說的主題是如何展現的呢?“小說是一種側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小說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情節敘述、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小說正是憑借“三要素”展現主題的。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應當引領學生以小說“三要素”文本體式特征為抓手,方可準確有效地把握小說的主題。
一、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直接提示主題
“描寫人物,是小說的顯著特點。”“同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在人物刻畫上擁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段,可以從各個方面深入細致地塑造性格復雜的人物。”無論小說寫作手法和風格如何創新,分析小說中人物是鑒賞小說的必備策略。
在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二課《祝福》中,魯迅先生對祥林嫂的外貌神態描寫共五處,雖寫得簡潔干脆,卻真是畫龍點睛之筆!第一次喪夫守寡時,來到魯四老爺家,“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在魯四老爺家比男人還勤快地干活,“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雖說生活辛苦,但仍有著年輕的氣息,有著生活的信心和期盼。可是當她再嫁,喪夫喪子重回魯四老爺家時,“臉色青黃,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祥林嫂前后為何會出現如此變化呢?學生找出原因:祥林嫂又經歷了一次喪夫喪子之痛,而導致這些慘痛經歷發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祥林嫂的婆婆強行將她賣給賀老六。婆婆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處置兒媳婦,不正是封建夫權的體現嗎?祥林嫂無處安身,不得已重回魯四老爺家是因賀家大伯來收屋趕走她,不正是族權逼迫的體現嗎?在柳媽的指引下,祥林嫂花盡積蓄去土地廟捐門檻,不料在祭祖時節拿酒杯和筷子時仍遭嫌棄“你放著吧,祥林嫂!”此后,祥林嫂“臉色同時變作灰黑”“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這不正是神權思想摧殘的體現嗎?當“我”在街上遇見祥林嫂時“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放佛是木刻似的”。五年有如此大的變化,不正是因為祥林嫂被世人牢牢地釘在了不潔的恥辱柱上無法動彈和魯鎮人對她的冷漠導致的嗎?
通過對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和對主題性人物性格或命運變化抽絲剝繭的分析,閱讀教學中就能夠引領學生直接走向小說主題。
二、完整復雜的情節敘述表現主題
經典小說作品中,作家在情節安排、構思上都有獨特之處。小說情節具體包含情節結構和情節敘述。《祝福》運用倒敘的敘述方式,激發讀者探究一個四十歲上下的乞丐、一個在除夕夜死去的謬種、一個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陳舊的玩物命運變化過程的閱讀興趣。小說中運用“我”的見證人視角更客觀有效地塑造祥林嫂形象,讓讀者真切感受到封建婦女的悲慘命運,而見證人視角的使用還讓敘述者“我”可以對祥林嫂的命運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評價:“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這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這正是魯迅先生借“我”之口因激憤而沉痛的反語,表達對祥林嫂的憐憫同情和“活得有趣的人們”的憤怒憎惡的小說主題。
在必修五第一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情節起伏跌宕,引領學生梳理,概括情節是教學中的重點。師生共同分析概括出情節變化過程:刺配滄州,重遇小二;酒店密謀,買刀尋敵;草堂交接,投東沽酒;雪壓草廳,夜宿荒廟;親聞陰謀,手刃仇敵。從封建作惡官僚方面,我們看見步步緊逼、心狠手辣的情節推進;從林沖方面,我們看見一個委曲求全仍無路可退之人奮起反擊、捍衛自己的生存權、不向權貴低頭的抗爭精神。
由此可見,梳理小說情節,通過抓住矛盾沖突、分析精巧構思,能夠步步深入探究挖掘小說主題。
三、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烘托、強化小說主題
環境是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特定空間,是觸發人物行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
《林黛玉進賈府》中借林黛玉之眼看賈府;“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連用四個“大”來形容賈府外觀給幼小孤弱的林黛玉帶來的視覺沖擊,烘托出賈府的等級森嚴和封建權勢的強大。
而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結尾一句“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跟先前一樣郁悶、無聊、亂糟糟了”,馬上讓讀者感覺和小說中人們一樣從別里科夫的轄制中暫時解脫后又回到壓抑的舊秩序中,以此強化契訶夫對無處不在的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忠實維護者的批判和諷刺。
品析小說的環境特點可以窺見人物性格,詮釋主旨。抓人文環境、背景介紹描寫,了解時代背景,從而揣摩小說主題。
小說閱讀教學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2017版)學習任務群中占有重要比重,小說閱讀能力既是高考語文考查的重要能力,更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素養。高中語文教師不妨引領學生先把握小說體式的“三要素”,掌握基本的小說鑒賞方法,探究小說主題,再導入高深的小說理論術語。先入格方可出格,守正才談得上出新。
參考文獻
[1]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2]張心科.重回“三要素”:小說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建設,2018(05).
[3]徐建英.小說教學要不要“三要素”[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