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土生
剪紙藝術是指用剪刀將紙剪成名種名樣的固案并巧妙地加以組織,賦于美好的象征意義,托物寄情來反映人們的美好愿望。它是九年義務階段必不可少的美術課教學內容之一,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可反流傳于我國民間,更是以校本課程已走進校園。如何在農村美術教學中上好剪紙課,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掘民間藝術,弘揚民間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剪紙課所需的材料和制作也簡單方便易操作,作品內容又貼近生活,趣味性強等,學生樂學,所以效果更好,成績顯著。在教學中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教學:
一、營造剪紙藝術氛圍,感染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內容的興趣”。這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的話。為此,為了上好剪紙課,我首先營造剪紙藝術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上課前我首先準備好剪紙材料及貼近我的生活,學生喜愛的剪紙作品感染他們。如:生活中的窗花、喜花、燈花,名家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創意作品,上課時展示他們,用作品說話,用藝術魅力感染熏陶他們。如在一次剪紙課中,我給學生展示了幾幅作品:像中國河北蔚縣剪紙大師焦新德的《祝壽圖》,華裔藝術家李宗儀的《鷹》,我創作的《乞巧》等。當我剛把這些作品打開一幅展示到黑板上時,教室里便響起了一片掌聲,同學們情緒頓時高漲,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聲:“啊!真美!”“真棒!”,“太好了!”,“要是我也能剪出這樣的作品多好!”“我也要好好學習剪紙”等等,接著我對他們產生的這種興趣啟發誘導,同學們這么喜愛剪紙作品,只要大家努力,一定會成為剪紙能手。剪紙藝術是我藝術寶庫里的珍寶之一,有著廣泛的用途和價值,學習它可繼承和創新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把我們的生活裝扮的更加美麗。
二、選擇內容貼近生活,緊扣教材。
在教學內容上,為讓學生易于掌握一些剪紙知識和技巧,教學中我力求所舉作品圖例及樣稿設計都來自我們周圍生活,難易程度緊扣教材,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實際操作能力。比如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十二生肖、在瓶、果蔬、蝴蝶以及多面對稱圖案等。
三、把握好創作環節、培養創作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創作能力,創作出優秀作品,這是上好剪紙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一看、二畫、三剪刻、四修改、五互評的五步教學設計環節。
一看,就是在創作前事先向學生展示一些作品,讓他們去欣賞。欣賞時再對剪紙的原則、用刀、創新等設置一些懸念,引起學生對這些作品的制作過程進行思考、質凝、觀察、探究。從而看懂作品,掌握作品是如何創作、設計。
二畫,即作品樣稿的設計過程,也就是如何畫稿,比如先用鉛筆勾勒,形象要生動有趣,布局疏密合理,裝飾物象。裝飾物象的花朵紋理要合形體要求,線條流暢婉約,且處處相連,如設計十二生肖中的“猴”、“豬”時,作品形象就不能太像生活中的豬、猴,藝術作品必須帶有一定的夸張性及擬人化等,作品形象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勾畫猴子的形象要刻畫出猴子的機敏、頑皮,豬的形象要豐滿、活潑、可愛,頭部及四肢要裝飾符合形體的花紋圖案,軀干要裝飾富于變化的花朵圖案,鏤空的地方要處處相連,這樣的作品才看起來栩栩如生、富有情趣。
三剪刻,即如何把設計好的稿件剪刻成作品,如何握刀,運刀是關鍵,握刀時要使刀尖與紙近于垂直,先中間刻,再向外拓展,用刀方向從左向右,從上到下,先刻細致部位及緊要處,再刻其它部分及外輪廓,同時也要告訴學生決不能草率從事,操作要認真細致,對刻下的紙塊要用口吹或用刀挑刻出來,決不能動手撕扯。
四修改,即作品完成后, 要尋找不足、成功與失敗,要像修改一篇文章一樣多次修改,多次剪刻,直到滿意為止。
五評,即把創作好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評說、借鑒、學習。待學生掌據了剪紙的原則和用刀創作出一幅幅作品后,就可以將作品展示與學習平臺,大家共同欣賞、交流學習了,這是開闊學生眼界,創作激情的關鍵。記得在一次剪紙課中,當我把學生創作完成的一幅物品張貼與學習平臺時,同學們看到大家創作的作品便連聲稱贊,驚嘆不已。不難看出他們已被這種藝術氛圍感染,他們對剪紙藝術的喜愛與創作激情也隨之劇增。一堂生動有趣,滿獲而載的課堂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當然,要上好一堂課,讓學生創作更優秀的作品,不僅取決于課堂,還要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善于留心觀察民間剪紙、大師作品,也多觀察物象特點,善于總結,學會搜集素材,多設計稿件,勤動手、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集希望、理想、情思于一體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