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玲
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體系”這一概念,并將其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業界也將其稱為我國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同時,課程改革還應以學校實際地域性環境為基礎,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為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從2015年開始開發基于南海子地域環境的教材與課程,其中“塑麋鹿”以超輕黏土制作為特色,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既可以陶冶審美情操、培養情趣,發展學生特長。
《塑麋鹿》一課為五年級勞動技術課程結合學校地域特色創新課程。勞動課重點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到動手的樂趣。本課旨在既能讓學生學習有關麋鹿的物種歷史及生活習性又能學習超輕黏土的制作工藝,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進而促進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運用地域資源激發創作興趣
課堂上,教師以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麋鹿的物種歷史及生活習性。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后根據教師課前預留的問題,將自己課下收集的有關麋鹿、南海子的歷史資料同組間進行交流,之后全班進行資源共享。由于學校周邊的南海子公園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園中散養的麋鹿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因此麋鹿離學生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學校坐落于這片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學生的自豪感會油然生。此外,由于學習內容是學生身邊觸手可及的,所以教學內容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這時候引出課題,觀察麋鹿在外形上的特點。再通過觀察圖片對比分析麋鹿與其他鹿種最大的區別在于鹿角的生長方向不同,即麋鹿的鹿角向后伸展,其他鹿種向前伸展,理解麋鹿特點。以視頻、資料共享、對比分析等方式對學生所學進行補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易于學生的理解消化。
實踐體驗為主,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本課以學生實踐活動體驗為主,為學生留出了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在學生的自我探究中,首先觀察麋鹿自然形態的圖片,根據圖片總結麋鹿身體的組成部分為。教師再出示卡通麋鹿作品,讓學生觀察、分析卡通麋鹿相較真實的麋鹿哪些身體部分發生了變化。再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制作人,將從哪個部位開始制作,理由是什么,最終總結制作順序為先部分、后整體。在此過程中有學生預想并提出制作難點,由教師示范解決困難。工具的選擇上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做硬性要求,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勞動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制作能力、技術實踐與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提升。
運用藝術創作手法培養發散思維
本課的藝術實踐環節,沒有讓學生盲目的做相同小麋鹿,而是由教師出示范例作品,讓學生通過觀察回答麋鹿的形象特點,如拄著拐杖的小麋鹿爺爺,手提菜籃子的小麋鹿奶奶,;提著公文包的小麋鹿爸爸、玩具風車的小麋鹿等。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想一想,你想要做一只什么樣的小麋鹿?學生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同桌之間討論之后,再次交流想法,制作一只有特點的麋鹿形象,如把麋鹿制作成環保衛士的形象、足球運動員的形象等等。學生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拓寬了思路,增長了智慧。
通過展示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師的角色轉換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課程改革成功的保證。雖然學生們的制作方法與制作流程是統一的,但是作品卻不盡相同。因為每個作品代表的是每個學生的思想。展示評價這一環節,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作品的過程,也是知識技能反饋的過程,不但能鞏固所學技能,還能夠通過對作品的闡述、展示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此外,學生在評價別人作品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己欣賞評述的能力,無論是贊賞或是建議,在這一環節都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建立自豪感。
勞動技術課程的五大核心素養是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和物化能力。《塑麋鹿》一課的教學與地域相結合,注重勞動技術的五大核心素養,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在工具使用、技法提高和對事物的分析、推理、觀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以地域文化為背景,在實踐過程中,要做好課程建設,達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有效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未來,我們將繼續讓勞動技術課程立足于實踐,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參與,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和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
(作者單位: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