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昀雁
摘 要: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對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明確將“公共文化館的運營和管理”列入其中。該《意見》的出臺,破解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計劃經濟利益壁壘和運營管理制度弊端,為文化館的管理運營提供新的方向。
近年來,隨著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力建設,各省市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如何進一步增強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等問題,成為許多地方面臨的新課題。本文以平湖市文化館為例,探討和研究文化館的委托運營與購買服務,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購買服務? 委托運營 公共文化服務 探索
一、當前文化館采用的幾種購買服務方式
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將原來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或市場機構來完成,并根據社會組織或市場機構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后支付服務費用。近年來,文化館在政府面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逐步展開探索,積極創建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形態,就當前各地實例來看,文化館采用的委托運營和購買服務有以下幾種:
(一)政府搭臺,吸引文化企業協助舉辦文化活動
組織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是文化館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大型文化活動舉辦的增多,不難發現,文化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執行者的名單上。2015年9月,平湖市文化館舉辦“尋找最平湖的聲音”主題晚會,此次活動分為前期宣傳、海選、決賽三個階段,文化館通過購買服務將前期宣傳的部分交由當地一家名為“平湖18樓”的網絡平臺負責實施。該平臺利用自身網絡人氣優勢,在前期宣傳上成功引起廣泛關注,將參與人數提升至最大化,同時由該平臺拍攝的網絡宣傳片也成為百姓討論的新話題。
不難發現,企業作為協助者參與到政府性的文化活動中,可以有效提升活動參與度與影響力。企業利用他們的專業化優勢,克服了政府提供文化服務的單一性與雷同性,更能超出活動舉辦的預期效果。
(二)政府招標,聘請文化企業負責文化活動保障服務
開展學術研究、探討群文理論,也是文化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作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主要陣地,文化館歷來不忘在組織培訓與講座上下功夫。2015年11月,浙江省第十七屆公共文化論壇在平湖市文化館舉行。首次舉辦省級大型講座的平湖市文化館,選擇將活動的接待與保障工作進行外包。經過公開招標、資質認定等過程,最終由平湖盛唐傳媒有限公司取得。該公司負責活動場地落實、嘉賓的吃住接待、講座相關文本設計與印刷,并提供優質的現場服務。在盛唐傳媒的服務下,活動圓滿完成。
近年來,將接待與后勤保障工作外包給企業的做法開始逐漸被采用,通過引入競爭,提高了服務的“性價比”,既解決了文化館編制、人才不足等問題,又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增多與政府直接提供能力有限的矛盾,做到了“小政府、大服務”。
(三)政府牽線,引入文化企業配送基層文化服務
近幾年,送戲下鄉、文化走親成為各地文化館服務基層的主要模式。隨著服務的常態化,農村的基層百姓對送下來的“文化”要求日益提高。為了給農村百姓送上更精彩更豐富的活動,不少文化館采取了購買“節目”進行配送。“歡樂平湖·送戲下鄉”系列至今已舉辦8年。平湖市文化館外請平湖市創新演出有限公司、平湖市正大藝術團、嘉興市大華越劇團以及上海奏凱藝術團等多家專業藝術團隊為平湖百姓量身定制,以項目化方式整體打包簽約,購買這些院團的整臺演出,把精彩優質的節目送到百姓身邊,成為了一道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風景和文化名片。
打包購買專業演出藝術團的演出,不僅省去了文化館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降低了演出成本,提升了活動的效果。更貼近群眾的文化需求,滿足基層百姓的文化多樣性訴求。
(四)政府出資,委托文化企業運營管理部分機構(設施)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包括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這類硬件指標,公共文化機構設施地不斷擴大,功能涵蓋日益增強,導致需要更多更專業的團隊來管理運營這些機構與設施。2015年10月,平湖市數字文化館建成并投入試運營,這是全省首家數字文化館。面對這項不易的挑戰,平湖市文化館采取了委托運營的全新模式。通過公開招標、簽訂合同的方式,委托一家文化公司運營數字文化館。該公司將負責數字文化館的日常管理運營、群眾接待、技術講解、設備維護等,文化館將通過考核指標,對公司的運營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的運營補貼。
通過政府出資委托文化企業運營公共文化機構,有效解決了文化館人手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物業管理矛盾等問題,促進了場館良性運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功能和效能。
二、當前文化館購買服務存在的問題
盡管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購買的范圍與方式上有了很大提升,但相對其他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的社會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外包的社會組織機構的市場培育條件還很不成熟,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還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總體來說,近年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對推進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設文化強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如下問題:
(一)購買的項目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寬
從目前文化館已經進行的購買服務看,80%都是以購買演出節目的形式,且以單項節目或少量節目為主,購買的服務領域不寬。同時,從已經購買的服務中不難發現,目前的購買資金仍是小規模,不敢花大錢購買。由于公共文化服務購買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地方的文化館盲目跟風,并沒有找到最適合的購買項目。
2015年,平湖市文化館組織舉辦大型文化活動近20場,其中只有20%左右的活動采取了購買服務,其余仍是文化館自己編排。此外,2015年,平湖市文化館舉辦各類畫展、攝影展30余場,幾乎均未進行服務外包。
(二)購買的流程操作有待進一步規范
多數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購買上缺乏經驗,購買流程的操作不是很規范,公開透明度不高。對文化企業的選擇仍采用某某推薦、老關系戶,或者單一的直接指定某家企業。這使得政府投入的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專業化的服務跟不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此外,部分地方對服務的企業缺乏資質認證,對企業的服務能力缺少了解。
(三)監督的評估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對于公共文化服務購買這種新型的服務外包來說,購買服務之后的事情往往被許多文化館忽略,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對服務企業的監督與考核。公共文化服務購買不同于一般服務與一般商品,他所針對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群眾,所代表的是當地政府,因此,讓群眾滿意、受益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終目的。然而,許多地方在進行購買服務之后,便采取放之任之的態度,不僅沒有對外包的企業進行監督管理,也沒有系統的績效考核辦法,到最后,往往產生服務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情況。
(四)文化的社會組織有待進一步培育
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之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廣泛普及,與目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數量稀缺、發展緩慢分不開。當前文化類企業現狀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真正符合依法在登記管理部門登記、達到政府采購要求、滿足公共文化館運營管理服務條件、具有比較健全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力要求的社會組織還極為稀少。
三、當前文化館購買服務的幾點建議
文化館的委托運營與購買服務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從上述出現的問題來看,確實需要許多改革與探討的地方。然而從長遠來看,公共文化服務進行購買服務是必然趨勢。2015年1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政府購買服務采購管理暫行辦法》,同年7月,嘉興市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為文化館的購買服務指明了方向。
針對目前文化館委托運營與購買服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設計更科學,注重購買內容
文化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不能盲目,要根據本地區基層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和文化館的實際情況來定,“要什么”“買什么”,應做好這些前期調研。一般可在購買前開展有針對性的市民文化需求調查,讓百姓“點菜”,并使之成為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依據。同時,每年從文化館的運營管理、經費預算、預期目標三個方面進行物化、量化和固化,制定出公共文化服務采購需求目錄,納入財政預算并向社會公示,將文化館運營和管理服務外包的原因、條件、目的、方法、程序、利弊等在政府決策層面做到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
(二)采購更標準,注重購買流程
規范采購流程是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良性發展的必要手段。首先,市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在每年年末提前擬定下一年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購買項目計劃,財政部門根據計劃下達預算控制數,同時,可以將確定購買的年度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進行公示,好提前讓文化企業做準備。其次,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按照“選定服務項目——社會公布——資質認定、招標管理——過程管理、監督——績效考核——結算”的標準模式,尤其注重公開招標,避免在服務外包中滋生腐敗的條件和環境,確保政府以低價購買優質服務產品。企業中標后,應用“契約化”合作模式,將服務內容、任務目標、責任要求等詳細列進合同中,讓一切服務有理可循。
(三)評估更多面,注重績效考核
文化館在購買服務之后必須進行服務達標評估,而想要讓服務方履約服務質量,必須將監管制度化。建立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評估機制,將文化、紀檢、財政等部門納入考核小組,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實現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為重點,突出群眾參與率和滿意度等方面,細化驗收標準,例如“上座率、點擊率、觀看人數”等,根據合同制定一套完備科學嚴密可行的考評系統和機制。此外,除了量化的剛性指標外,績效考核尤為重要。在考核中應增加獎懲機制,達到考評標準兌現合同,考評低于標準以下時對服務外包供應商提出整改要求,如整改不力則終止服務合同。
(四)養成更寬松,注重鼓勵培育
縱觀文化館在委托運營與購買服務上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與缺乏與之對應的文化企業與社會組織分不開。目前文化企業與社會組織的現狀與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還存有差距。因此,政府應該積極扶持與引導文化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建立,對于有一定規模、有相對較強能力的社會文化組織,鼓勵其到民政部門正式登記為民辦非營利文化組織或到工商部門注冊成企業。同時,簡化文化社會組織的登記手續,降低申請成立的門檻,鼓勵更多自發興趣組織轉化為文化社會組織。政府應當營造出寬松的市場環境,在文化規劃、政策、資金、稅收、職稱等方面應給以與體制內的文化機構同等的待遇,同時幫助文化社會組織開辟資金來源渠道,培育造血機制,助其發展壯大。
毋庸置疑,文化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將成為未來文化館工作的趨勢,它將為當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開辟一條重要的新路徑。本文以當前文化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現狀予以展開,以筆者粗淺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希望能給未來文化館委托運營與購買服務上給予一點啟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國辦發〔2015〕37號)
2、浙江省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浙政辦發〔2014〕72號)
3、陳瑤等《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與模式》[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