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旌峰
人體中的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形成膝關節,而脛骨與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為脛骨平臺。脛骨平臺是膝關節的重要負荷結構,一旦發生骨折,使內、外平臺受力不均,將產生骨關節炎的影響。由于脛骨平臺內外側分別有內、外側副韌帶,平臺中央有脛骨粗而隆起,其上有交叉韌帶附著,當脛骨平臺骨折時常發生韌帶及半月板的損傷脛骨平臺骨折常有一塊大骨折塊從脛骨平臺分離出來,并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如治療不當,常引起膝關節不穩和膝內外翻。一般來說,脛骨平臺骨折多數可用手法復位或撬撥復位,然后用管形石膏固定。如復位失敗,則須行切開復位。康復方案變化依賴骨折類型和骨折程度,采取外科技術的固定方式。
脛骨平臺骨折因為涉及關節,手術中需要打開病人大腿的伸肌群間隙、關節腔,術后由于常規性使用直腿石膏,可能會讓術后肌肉粘連,關節腔內積血未能完全吸收,會導致粘連、鈣化使腿不能彎曲。所以病人自己在鍛煉時要注意這個問題,可以先用熱水袋覆于靠近膝關節處,待肌肉感覺較熱后,把大腿靠于床沿,小腿自然下垂:也可由外人扶助大腿,將小腿稍用力彎曲。另外,可平躺床上,由外人將髕骨左右上下滑移活動。每次運動需達到輕微疼痛程度。不建議用力活動及室外跑跳,應按照膝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的范圍進行康復訓練。在臥床期間正確體位擺放,盡量不依靠外力進行床上坐起和站立。
脛骨平臺骨折,跟其他骨折都是一樣的。骨折的治療也只是完成了一個基礎,骨折病人到醫院里來,目的不僅僅是治療骨折,同時也是要求恢復一個良好功能的肢體。如果骨折不治療的話,功能康復就談不上,對于怎么進行、什么時間進行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是局部的軟組織情況,第二是病人骨折內固定的堅固程度。能夠承受多大的應力,如果我們軟組織腫脹程度很大,那就會給予外固定的保護。
減輕疼痛,控制腫脹,逐漸恢復膝關節活動度,預防深靜脈性血栓及肺部并發癥,恢復患者體位轉移能力是脛骨平臺骨折康復的目的。在腫脹消失以后,骨折病人開始進行關節功能活動,一般得7到10天左右,如果病人的軟組織功能恢復的也很好,就可以開始關節功能的一個被動活動,病人能夠在他人幫助上下床。如果在后期在2到3周以后,治療要求病人就要能夠達到被動的膝關節的全幅活動,避免膝關節的僵直,在基本上6到8周開始,就開始逐漸的給病人下肢增加負重,讓病人直立活動、扶雙拐,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在12周以后基本上就是全幅負重,同時要求慢慢地恢復,一些日常的功能和部分的小量的體育鍛煉,讓骨折病人能夠盡早的融入生活和工作。
而脛骨平臺骨折病人在家的鍛煉方法有:①坐在床沿,膝蓋后方墊實落不要空虛,由他人掌握好力量慢慢向下壓腿(就是屈膝),一定注意不可使用暴力,角度、力量要循序漸進,或者在腳背放一適當重物,如枕頭等,自己用力屈膝到伸直,再屈膝、伸直做循環。②病人平躺在床上,將患肢伸直抬高與床面垂直,自己用力或他人幫助屈膝、伸直循環。③站立于床邊,手握床沿,病人自己下蹲屈膝。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1、在康復時鍛煉的力量要循序漸進,不能使用暴力。2、別人幫忙是被動訓練,只能鍛煉關節的活動度,不能鍛煉肌肉力量,所以最后還是要靠病人自己主動鍛煉,兩者要配合。3、剛開始鍛煉時會出現疼痛,可以吃一點止痛藥,緩解疼痛,增加病人繼續鍛煉的信心。4、不要對鍛煉的效果要求太高,也就是說不要期望3-4天可以正常行走。最后,在這里筆者強烈建議病人應該先到醫院康復科使用醫院里的器具協助鍛煉,最起碼先把關節鍛煉開,然后自己鍛煉就會事半功倍,減少疼痛和二次損傷。而對于關節康復來說,僵硬的關節是沒有用的,這樣病人的手術等于失敗了一半。關節功能的喪失等于這條腿是廢的,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會受到嚴重影響。膝關節屈膝最少要達到110度左右才能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所以骨科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三者缺一不可。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也要注意一下病人的飲食結構,對飲食應該在手術后的恢復的進度上不同安排。很多人認為,骨折病人應大量補鈣。但是事實上,骨折手術兩周內,不宜急于補鈣。因為骨折發生后,骨折的斷端會釋放出大量的鈣質。同時,由于骨折部位很容易導致全身或局部骨骼廢用性脫鈣。這兩種脫失的鈣鹽可形成游離鈣被吸收入血液內,會使血鈣的含量增高。而且應忌吃不易消化食物,骨折病人最害怕便秘。由于必須靜養,本身活動少,胃腸蠕動少,如果吃不容易消化食物,更會減緩胃腸蠕動,加重便秘。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但是每個人骨折的嚴重程度以及恢復速度都不一樣。即使時間很久了,也可能骨頭還沒長好,所以病人自己先不要盲目開始活動,最好還是等去醫院復查片子,讓專業骨科醫生先檢查并診斷。如果骨折處愈合欠佳,錯位很厲害,甚至也是可能再次手術調整的。在此醫生建議患者去正規醫院骨科好好看看,拍個片子評估一下,如果骨頭對位可以,骨痂長得差不多了,說明骨頭足夠牢固了,這時才可進行負重活動并逐漸加大鍛煉及活動強度,可以讓康復科醫生指導病人進行科學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