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佳華
摘要:基于民法上的公平以及誠信原則,當某個企業破產被受理以后,為防止其承受多重訴訟所帶來的壓力以及更好更高效更公平地兌現對所有債權人的債務償還與對債務人的索債,我國建立了企業破產的和解、重整、清算三個程序。在此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尋找一個獨立的組織或者個人來避免破產程序成為“紙上談兵”或空虛的擺設,主持和保障其有效運行,發揮應有的作用,于是破產管理人制度代替了破產清算組制度應運而生。
關鍵詞:破產管理人 不足 優化路徑
一、破產管理人的基本概念
研究破產管理人制度的不足并對癥下藥進而填補破產管理人制度的漏洞,首先就要明確界定破產管理人的涵義,破產管理人是指破產案件中,在法院及相關主體的察看和督促下接收并管理破產企業并負責破產企業內部與外部事務管理、決策等事項,包括參與公司日常活動以及法律活動并履行其職責的統一性獨立機構。
二、破產管理人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破產管理人在企業的破產程序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其資格的產生到注銷,對其行為的約束以及賦予其什么樣的地位都要充分予以規制,目前的破產管理人制度仍有很多細節需要斟酌。
(一)破產管理人法律地位不明晰
雖然以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來看并沒有出現“破產管理人地位”的類似字眼,但這一問題作為該項制度的根基對破產管理人制度的建構非常的重要,法律法規在這一點存在不該有的疏漏。破產管理人是一位斡旋在債務人、債權人之間的“中間人”,同時還要積極面對法院等其他主體的監督等,因此其在法律上的主體地位必須進一步厘清,方可使企業破產不影響國際與國內市場經濟的穩步運行。
(二)破產管理人選任機制不合理
1.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模式。從我國新《企業破產法》中可以看出破產管理人是通過法院的抉擇而產生的,而債權人會議只享有提出異議的權利。這種選任模式與國際上的做法截然不同。此選任模式的弊端非常明顯,掌舵權集中于法院易出現司法內部腐敗之亂象,后期所謂的看似有效的監督機制便成為了華而不實的擺設,破產管理人更無實際意義。
2.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方式。在我國破產管理人的隨機產生形式過于隨意,并無規范性、標準性可言,這種做法利弊均有,但弊在整體權衡之下始終大于利。隨機形式不符合對管理人資格的嚴格要求,并非任何人都可以爭做破產管理人,隨機降低了優秀人才的參與度,影響管理人的質量,這樣無法保證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
(三)破產管理人報酬制度不完善
結合破產法律中規定的關于管理人的報酬機制以及法律實踐,可以看出其中仍有不妥。管理人的報酬分配機制具有動態性特征,分配到的報酬與其處理破產企業中的努力程度以及案件難易度、最終成效等掛鉤,但運用到實踐中并非將其真正落實。管理人報酬的評價準則是以最后的企業整合財產總額為限分配的,如果該企業并沒有足夠的額度清償相關債權人,即無產可破的情況下,管理人的報酬也會處于一場空的狀態,這有失公平原則。
(四)監督機制不全面
目前對破產管理人工作的監督主體僅有法院、債權人會議或是債權人委員會,主體較為單一,并不能達到有效督促的結果。法院要履行其解決糾紛,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職責,對破產管理人的監督有些力不從心,債權人委員會或債權人會議有自己的利益等要考慮,更無法形成公平公正的監督局面,有待將監督主體進一步優化設置,明確其職責所在,運用法律加以鞏固破產管理監督程序。
三、破產管理人法律制度的優化路徑
由破產清算組制度到破產管理人制度,體現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提升,但在法律層面上仍舊存在不足之處需要及時改進,優化破產管理人制度的前進路徑。
明確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針對破產管理人的法律定位這一話題在國際學術界眾說紛紜,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論學說。破產管理人法律地位的定性影響著法院等其他主體對其的態度以及自身的權利義務規范問題。已有的法律法規表明我國已經構建起了以破產管理人為中心的破產制度,為更好地調和與債權人、法院等機構的關系,需要具體界定其性質。結合司法實踐,將其界定為不受法院控制,不為債權人單方面代言,但要接受以上主體監督的獨立機構,賦予其法人的屬性以及獨立訴訟的主體地位。重點突出其獨立性的特點,才能保證其始終處于不偏不倚的中立地位,更好地在法律規定之下處理破產企業的重整、清算以及和解程序中的財產管理、分配等事務。
(二)選任機制的完善
我國可以在綜合考慮本國法律實踐的同時,借鑒國際上的以債權人會議為主導的破產管理人選任制度,類似于將原來的管理人選任模式中的法院與債權人會議的權利調換,但又有所差別。債權人會議首次選出管理人,如未果則由法院參與進來,與債權人共同協商出管理人,如仍舊選不出合適的管理人,再將最終決定權交到法院手里,由其指定出最佳人選。關于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方式可采用原來的隨機方式,但為避免其弊端的出現,可事先就破產管理人的申報材料進行資格審核,合格后再進入債權人會議,在防止債權人濫用權利的同時保證破產管理人的能力優勢,建造合理合法選任的機制。
(三)適當調整報酬激勵機制并給予兜底保障
為激勵管理人的熱情以及高效率工作,需要適當調整其報酬與實際績效的關聯度,努力程度、貢獻率應與所得報酬成正比例關系。關于調整報酬的權利可賦予給法院,法院在調整時也要有所限制,將調整的標準控制在20%以內較為恰當。當然借鑒國外的相關規定,還需設置管理人報酬的兜底保障,即使企業無產可破,管理人也會根據其績效得到最基本的薪資報酬,那么此時的薪資報酬來源于哪里?可建立專項補貼基金予以解決。
(四)構建多元監督機制
構建內部與外部共同監督管理人的多元機制對破產管理人制度的運行非常重要。首先,要賦予公司內部職工、管理層等人員的監督權利,從內部更有效、更便利的監督破產管理人的工作。其次,也要增加外部監督模式,設置專門的行政機構全方面監督管理人從產生到退出這一過程中的管理活動,加大監督的執行力度,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維護市場經濟的穩步運行。
參考文獻
[1]潘海迪,朱林岐.試析我國企業破產管理人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8(07):34-35.
[2]杜學文.論我國破產制度中的管理人[J].法制與社會,2018(04):25-26.
[3]歐陽婷.淺析我國破產管理人運行機制的缺陷與完善[J].知識經濟,2017(22):20-22.
[4]張茜. 破產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