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 朱其忠
摘 要: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市場需求的變化速度日益加快,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對企業的生成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價值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態應勢而生。價值網絡不僅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方式,也對企業間的互動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分析價值網絡本質及形成動因的基礎上,將生態學理論與企業互動關系聯系起來,設計并構建價值網絡共生系統的拓展Logistic模型,運用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分析價值網絡共生關系平衡狀態的穩定性,揭示價值網絡共生系統的演化過程,進而得出價值網絡共生關系的平衡狀態是自發形成的。通過對共生效應來源和影響因素的分析以及對數值仿真實驗結果的比較,得到了影響因素對共生效應的作用關系:異質性節點企業越多、網絡分工程度越高,共生效應越強。
關鍵詞:價值網絡;Logistic模型;共生效應;穩定性
一、引言
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對產業結構、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傳統的一體化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企業必須在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生產方式、治理機制等方面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產業業態。實施“歸核化”戰略是現代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進步為企業“歸核化”開辟了道路[1]。企業將業務組合和組織資源進行拆分、整合,剝離非核心業務,將主要戰略資源聚焦在核心業務上,從而縱向一體化戰略逐漸被“歸核化”戰略所取代。企業將自身打造成為基于核心能力的價值模塊,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核心能力的互補性組合,以自身核心能力為基礎作為一個價值增值環節參與網絡分工,實現價值創造。于是,作為核心能力集合體的價值網絡應勢而生。價值網絡的產生深刻變革了分工結構:基于價值網絡的分工模式替代了傳統基于價值鏈的分工模式[2]。
價值網絡的形成基礎是核心能力資源的高度異質性和互補性,核心能力的低成本動態組合推動了價值鏈向價值網絡的轉化[3]。價值網絡以客戶價值創造為目標,通過共同的界面聯系規則將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模塊化企業聯結起來,通過更為精細的分工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網絡成員企業的比較優勢,實現深度合作、集體創新、共同創造、價值共享、風險共擔。價值網絡改變了傳統的競爭格局,由原來的企業間競爭轉變為價值網絡之間的競爭,與此同時,成員企業的關系已經從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共生。作為一個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價值模塊聯合體,價值網絡能產生包括規模化經濟、范圍化經濟、專業化經濟、學習化經濟、集群化經濟和網絡化經濟等共生效應[4]。實質上,價值網絡是由多個“歸核化”的企業在核心能力互補的基礎上構成的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生產系統,是生物群落的社會化體現[5],成員企業間的互動關系與生態系統中種群活動高度相似,所以價值網絡是一種價值生態系統。在價值生態系統中,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員流等生態系統的功能,促使各種主體和資源在企業之間互動和交流[6],在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驅動下,價值活動實現系統化和生態化運轉。
因此,運用生態學理論及思維方法分析和研究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的互動關系問題,不僅能夠深入剖析價值網絡的本質和形成動因,而且可以直觀地揭示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本文通過對二維的合作共生logistic模型進行改進,構建價值網絡共生模式的logistic模型,并將模型擴展至多維狀態,系統描述價值網絡共生的一般性模型。運用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和數值仿真實驗對模型進行分析,試圖研究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以及該共生模式的穩定性。
二、構建Logistic模型
(一)模型構建與基本假設
Logistic模型,又稱阻滯增長模型,是指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等因素對種群規模的增長起著阻滯作用,并且種群規模越大,阻滯作用越大[7]。顯然,企業產出變化規律也遵從Logistic規律,所以可以構建Logistic模型來描述經濟活動中企業產出水平的變化:
其中,x(t)是t時刻企業的產出水平,r是企業產出的增長率,N是企業的最大產出水平。x/N表示企業產出的飽和度,在生態學中,種群數量的飽和度對該種群數量的增長產生阻滯作用,并且飽和度越高,阻滯作用越強。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企業的生產活動也受到自身產出飽和度的阻滯作用[8]。在方程的右端,rx體現了企業產出水平的增長趨勢,(1-x/N)體現了環境和資源等因素對企業產量增長的阻滯作用。
需要對模型作如下基本假設:(1)假設企業的產量x(t)是時間t的函數,實際上參數t包含了時間、知識、技術、勞動力、企業能力、交易成本等多個指標。將參數t簡化為時間,也是符合現實意義的;(2)增長率r隨企業的產量的增加而減小。一方面,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管理成本增加、技術創新難度加大等因素抑制企業成長;另一方面,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時,資源稀缺原理導致企業獲取生產資源的邊際成本增加。但為了分析的方便,此模型中的增長率r為企業的平均增長率;(3)在某一確定的時期和空間范圍內,資本、技術、勞動力、市場規模等資源和要素都是一定的,即使各種資源得到最優的組合和最充分的利用,產出也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即企業的產出水平存在一個極限。所以,企業產出水平x(t)受到最大產出水平N的制約,當產量達到最大水平N時,企業的生產停止,即r(x=N)=0。(4)-x/N是企業產出為x時對自身和其他企業的阻滯作用,于是,x/N則表示企業產出為x時對自身和其他企業的貢獻作用。
(二)合作共生的Logistic模型
合作共生是企業間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各自獲利的企業互動模式[9],是價值網絡形成的基礎。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分工不斷深入與細化,企業通過互利共存、優勢互補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標的企業利益共生體,這是價值網絡的形成過程。合作共生的關系使得任何一個成員企業的存在都會對其他成員企業的產出有促進作用。對任意兩個具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都可以在方程(1)的基礎上建立合作共生的模型:
其中,λij表示企業i對企業j的貢獻系數,且λij>0,它反映的是企業間合作的程度。價值網絡的合作程度與成員企業的“歸核化”程度有關,“歸核化”程度越高,合作程度越強。λijxi/Ni表示企業i對企業j的貢獻作用是企業i產出量飽和度的λij倍。
分析兩個企業合作共生的結果,就是要求解當t→∞時,x1(t)與x2(t)的值,即平衡點。根據(2)求解方程組:
根據特征方程的系數p與q的正負號判斷平衡點的穩定性:若p>0且q>0,則平衡點穩定;否則,不穩定。計算可得特征方程系數及穩定條件,如表1。
在合作共生模型的四個平衡點中,P1(0,0)、P2(N1,0)和P3(0,N2)三種結果是不穩定的,當企業的貢獻系數滿足λ21λ12<1時,共生關系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此時兩個企業的產出水平為P4(N1(1+λ21)/(1-λ21λ12),N2(1+λ12)/(1-λ21λ12)),兩個企業的產出水平都超過了其最大產出。這反映了合作共生模式實現了“1+1>2”的價值溢出效應,原因是合作優化了資源的配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由此產生了規模效應和外部效應。當N1=N2且λ21=λ12時,兩個企業的產出水平相等。同時,在企業2對企業1的貢獻作用λ21一定的情況下,企業1對企業2的貢獻作用λ12越大時,1-λ21λ12越小,于是N1(1+λ21)/(1-λ21λ12)越大,即企業1的產出水平越高,這反映了合作關系中,合作者對對方的貢獻越強,對其自身的促進作用就越強,揭示了合作機制“利人利己”的本質。
三、價值網共生的擴展Logistic模型分析
生物界中,兩個種群為了生存繁衍進行合作的現象數見不鮮,相比為了爭奪有限的食物和生存空間進行激烈的生存競爭,合作共生能夠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分工導致了合作,同時合作促進了分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發生了空前的改變,需求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傳統“大而全”的一體化生產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而“小而精”的生產方式表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在此背景下,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新形式的合作模式不斷涌現。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采用“歸核化”戰略以實現縱向分離,放棄非核心業務,縮減業務組合,將戰略資源聚集在核心業務。隨著企業價值形態和組織結構模塊化,企業無法獨自實現價值創造,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模塊企業相互組合,形成了一個開放的企業外部價值網絡[10]。企業只是作為一個節點根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資源融入價值網絡,借助于價值網絡的聯系規則可以快速進行資源的跨企業整合,實現自身核心能力和資源的調整和優化。各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和資源的高度互補性,使得價值網絡不是通過產權或契約建立的,而是在價值增值的引導下企業自發形成的強強聯合。
價值網絡是由若干個戰略經營單位模塊化所形成的生產性的虛擬共生系統[4],是以核心能力和資源為基礎的業務組合和要素組合。價值網絡的形成徹底改變了企業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提供了生產經營的新的平臺——網絡環境。網絡環境表現為企業間的型新互動關系,合作得到大幅度的強化,競爭被最大限度的削弱。價值網絡是一種介于市場機制和科層制之間的新型組織形態[11],網絡環境兼具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的比較優勢,是一個低風險、低不確定性、低交易成本、高激勵效能的有序的價值網絡內部市場環境,它是成員企業直接的外部環境。相比市場環境,網絡環境為企業創造了更強的外部性,有效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降低了由環境和資源導致的阻滯作用。
(一)擴展Logistic模型及穩定性分析
1. 價值網絡的二維Logistic模型
為了更好的揭示價值網共生關系的本質,下面對方程(2)描述的合作共生關系進行改造,得到價值網絡生態共生的二維Logistic模型:
其中,μi表示價值網絡對企業i的外部性系數,作為企業的外部環境的價值網絡為企業帶來的促進作用,要求0<μi<1。價值網絡為企業創造了正外部性,使得企業對自身的阻滯作用降低,1-μi表示阻滯作用被降低,μi是降低的程度。λij為價值網共生關系的貢獻系數,值得注意的是,價值網共生模型中的貢獻系數要比合作共生模型的貢獻系數大。同時,μi+λji表示企業i面臨的外部性和其他企業的貢獻作用的之和,當二者之和大于1時,意味著兩者的共同作用超過了企業自身的增長作用,為了使該模型滿足現實意義,需假設μi+λji<1。
外部性系數與貢獻系數的大小體現了價值網絡的合作程度,而合作程度與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異質性和互補性程度密切相關。“歸核化”戰略是企業實現核心能力異質化的途徑,企業剝離自身不擅長的業務活動,專注于核心業務的同時極大限度開發培育核心能力,通過提高核心能力的異質性參與價值網絡的分工。價值網絡是核心能力的集合體,當企業核心能力的廣度減小、深度增大時,企業的核心能力的異質性得以提高,那么企業之間的互補性就得到增強,因為單一核心能力無法實現現代市場環境下的價值實現。所以,核心能力的異質性和互補性程度與價值網絡合作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高程度的合作有利于增強資源、知識、信息、人才等要素在企業間的交流與互動,有利于提高企業面臨的外部性和其他企業的貢獻作用。于是,異質性和互補性程度越高,企業間合作程度越強,從而價值網共生模式下企業的外部系數和貢獻系數越大。簡言之,“歸核化”程度越高,合作程度越強,表現為μi和λji越大。
運用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求解得到平衡點及其穩定性條件,如表2。
通過計算可知,企業合作并存是價值網絡共生模式的穩定狀態。由于外部性系數和貢獻系數滿足μi+λji<1,即0<λji<1-μi,于是可以得到λjiλij<(1-μi)(1-μj),這正是價值網絡平衡點P4的穩定性條件。由此可見,價值網共生關系的穩定性是自發形成的,是由價值網絡創造的外部性和成員企業間的相互促進共同作用的結果。當μi+λji→1時,(1-μi)(1-μj)-λjiλij→0,平衡點P4的產出水平趨于無窮大。同時也可以對方程(5)進行分析:當lim(μi+λji)=1時,dx1/dt呈現指數型增長,而且隨著企業產出水平的提高,指數型增長的增長率逐漸變大。所以,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性和貢獻作用越大,企業的產出水平越大,并且呈現出井噴態勢。價值網共生模型中,成員企業的產出水平及其增長速度反映了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較高的產出水平和增長速度體現了較強的共生效應。
2. 價值網共生的多維Logistic模型
對方程(5)描述的二維模型進行擴展,得到擴展的價值網共生的多維Logistic模型:
(二)共生效應分析
1. 共生效應及其影響因素
價值網絡的出現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使得買方市場占據市場主導地位[13],另一方面,網絡經濟與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分工持續細化。價值網絡作為一個生產性的網絡平臺,集中了模塊化企業的優勢資源,將各種能力要素整合在一個有序的共生系統中。成員企業作為異質性的價值增值節點進行密集交互,建立了高度信賴的合作共生關系,通過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和共同創造,能夠產生比一般的合作機制更強的共生效應。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表現為高效的價值創造,價值網絡改變了傳統價值鏈單一的縱向價值創造模式,通過將價值鏈進行解構、整合和重組,實現價值鏈的網絡化,價值網絡形成了價值的縱向、橫向同步創造的模式[3],大大提高了價值創造的效率。共生效應的增強是價值網絡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1)資源整合效應。單個企業資源與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價值網絡成員企業借助價值網絡及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來彌補自身不足,通過內外部資源的優勢互補[14],提高核心能力以實現價值增值與創造。價值網絡通過對價值生產環節的深度分工,加強企業間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聯系,提高資源的有效組合和充分利用。成員企業是通過整合自身擁有的獨特且難以仿制的異質性資源和能力實現模塊化,企業加強自身的非核心資源和能力在價值網絡中的互動,不僅可以通過吸收其他企業的資源加強自身核心能力建設,而且非核心資源的移除有利于企業提高“歸核化”程度。在價值網絡資源整合機制的作用下,企業專注于提高自身核心優勢,以自身核心能力參與網絡分工。因為價值網絡對資源整合的作用使資源的利用程度超過了企業單獨生產時資源利用的極限,所以價值網絡所創造的整體價值遠遠大于各企業單獨創造的價值總和。
(2)知識轉移效應。知識作為一種主要的無形資源,是影響企業核心優勢的最重要因素[15],知識是否能夠實現轉移和轉移的速度直接決定了企業相關業務活動的競爭優勢。企業知識理論認為知識是從完全顯性到完全隱性的連續分布,隱性程度越高的知識越難實現轉移,于是隱性知識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源泉。由于隱性知識具有粘滯性和情境性的特征,使得隱性知識具有較高的轉移成本,也成為阻礙企業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識的轉移受到知識屬性、知識轉移雙方的特性、知識轉移機制和知識轉移時的情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之間緊密的互動關系促進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高度信賴的企業間關系提高了知識發送方的發送意愿和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同時網絡環境為知識轉移創造了有利的轉移機制和情景環境。于是,價值網絡不僅提高了知識轉移的效率,而且降低了知識轉移的成本。知識在企業間有效的轉移,有利于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積累,也促進了企業之間核心能力的互補和知識創新的協同。知識在網絡系統中高效傳播,實現了信息的共享,通過網絡節點之間的緊密互動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16]。
(3)規模經濟效應。價值網絡是一個更為精細分工的價值創造平臺,也為促進分工深化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企業通過“歸核化”戰略實現核心能力基礎之上的價值模塊,作為價值網絡的一個網絡節點參與分工合作。每一個成員企業只需將精力和資源聚集于自己擅長的價值活動,這種生產模式為整個價值網絡及每個網絡成員帶來了規模經濟效應。精細的分工提高了企業的專業化水平,進而促進規模經濟效應,同時,由規模經濟產生的分工收益的增加促進了分工的進一步深化,于是形成了分工深化—規模經濟—分工深化的良性循環[17]。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不僅得益于分工的深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來源于各種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價值網絡通過內部市場的交易方式節約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專業化的分工提高了資源轉換效率,進而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模塊化精簡了企業的組織結構,既提高了企業的組織協調能力,也減少了用于協調企業內部活動的管理費用。
(4)系統經濟效應。作為一個以若干互補性核心能力模塊動態組合為基礎的價值共贏系統,價值網絡具有精細分工、深度合作、集體創新、共同創造、價值共享、風險共擔等多個治理機制,這些治理機制得共同作用實現了價值網絡的系統效應。第一,眾多具備核心優勢的企業團結在一起,使價值網絡的整體實力和資源規模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這些核心能力和資源通過價值網絡的整合,提高了價值網絡整體的各項能力,包括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價值網競爭能力、產業擴張能力、市場控制能力、風險防御能力等。第二,各節點企業在能力、資源、知識等方面相互協調合作,通過系統的匹配與整合實現聯合創造價值,擴大了價值創造的邊界、拓展了價值創造的空間[18],創造出了更多的生產者剩余。第三,成員企業以網絡節點參與顧客價值創造,建立了非常強的依賴性的同時也保持了相對獨立性,實現柔性化的、精益化的生產方式,靈活的生產提高了響應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速度,精益化的生產也增強力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價值網絡通過整合各環節創造的價值完成顧客價值創造,提供滿足甚至超越顧客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組合,提高價值網絡系統的用戶黏度。價值網絡所產生的系統競爭力是價值創造和市場創新的動力[19]。
(5)風險低穩效應。價值網絡的風險低穩效應主要表現為價值網絡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防御與化解作用。網絡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型共生關系,各節點企業處于對等的地位,以價值增值和價值創造為導向,通過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交流互動、相互滲透,形成了靈活、穩定的網絡組織結構。價值網絡獨特的價值創造機制使網絡成員間建立了極強的信任度和依賴性,這使得價值網絡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因而形成了強有力的風險防御能力。同時,成員企業靈活的生產模式和精簡的組織結構,也提高了價值網絡化解風險的能力。價值網絡及其成員的共同作用促進了網絡環境的穩定性,在內外部環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動時,成員企業能夠在合作基礎上維持正常功能, 確保價值網絡的可持續發展[20]。除此之外,價值網絡也削弱了不確定性和機會主義行為。一方面,成員企業間密集的交互關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和人的有限理性;另一方面,界面聯系規則、“價值鏈問責制”等監督機制的存在和企業間信任機制的建立有效避免了“搭便車”、“敲竹杠”等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
顯然,價值網絡的共生效應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分工程度和網絡成員個數。首先,分工的細化是價值網絡的形成基礎,當分工超過某一限度后,企業實施“歸核化”提高專業化程度與該分工水平相適應,通過與其他模塊化的企業進行核心能力的互補性組合實現價值創造。隨著分工持續深入,企業歸核程度隨之增強,網絡成員間的互補性與依賴性也不斷強化,價值網絡穩定性提高,網絡環境越有利于企業的成長,共生效應得到提高。其次,當分工程度一定時,網絡成員的個數越多,每個網絡節點的生產環節均由一個核心能力相匹配的企業承擔,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企業的互補性與依賴性,從而共生效應增強。不僅如此,這兩個因素還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分工程度的增強,價值網絡中的網絡節點隨之增多,這就要求有更多的企業融入價值網絡,而且對各成員的歸核程度也有更高的要求;反之,當網絡成員企業的數量超過節點數時,價值網絡在提高價值創造效率的驅動下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重組,形成更多的網絡節點,于是網絡分工被進一步細化。實際上,價值網絡中成員企業的個數描述的是價值網絡的飽和程度或網絡密度。
2. 數據仿真實驗
為了更為清楚地分析分工程度和網絡成員個數這兩個因素對價值網絡共生效應的影響方式,下面將分別進行三組數值仿真實驗以模擬價值網絡共生模式:
(1)A組實驗。兩個企業的初始產出水平分別取x1(0)=50、x2(0)=20;由環境和資源決定的最大產出量分別取N1=400,N2=300;企業獨立生產下的平均增長率分別取r1=0.2,r2=0.3;外部性系數取μ1=μ2=0.1;受到其他企業的貢獻系數取λ21=λ12=0.1。用MATLBA軟件作出相軌線,穩定狀態的產出水平為(499,375)。
(2)B組實驗。保持初始產生、最大產出、平均增長率不變,即x1(0)=50、x2(0)=20,N1=400,N2=300,r1=0.2,r2=0.3。提高外部性系數與貢獻系數之和,將四個系數的數值均提高0.1個水平,即μ1=μ2=0.2,λ21=λ12=0.2。平衡狀態的產出水平為(665,500),相比A組實驗,兩個企業的產出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成員企業個數保持一定時,分工程度的增強促進了企業核能能力的提升,不僅強化了網絡環境的有利性,而且提高了企業間的相互促進作用,表現為外部性系數與貢獻系數之和的增大。此時,各個企業的產出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反映了共生效應的增強。
(3)C組實驗。保持初始產生、最大產出、平均增長率不變,即x1(0)=50、x2(0)=20,N1=400,N2=300,r1=0.2,r2=0.3。加入企業3,并取x3(0)=30,N3=300,r3=0.3。保持三個企業之間的貢獻系數與A組實驗相同,即λ21=λ31=0.1,λ12=λ32=0.1,λ13=λ23=0.1;將外部性系數在A組實驗的基礎上增加0.1個水平,即μ1=μ2=μ3=0.2。平衡狀態的產出水平為(654,437,491),相比A組實驗,企業1和2的產出水平也呈現較大的增長。在分工程度保持一定(表現為貢獻系數不變)時,成員企業數量的增加促進了分工的程度,進而提高了各企業的專業化水平,有效強化了網絡環境的有利性,表現為企業的外部性系數的增大。于是,各網絡成員的產出水平均提高,共生效應增強。實際上,成員企業個數的增加促進了網絡分工程度和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增強了企業間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也提高了企業間的促進作用,即企業的供獻系數增大,那么企業的產出水平增長幅度會更大。
保持A組實驗的其他參數不變,外部性系數取μ1=μ2=0,進行O組實驗,該組實驗模擬了一般的合作機制,最終穩定狀態的產出水平為(444,333),結果表明合作機制優化了資源的組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合作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使合作參與者的產出水平均超過了獨自生產時由環境和資源決定的最大產出量。將四組仿真實驗的各個參數與實驗結果匯總于表3中,通過比較O組與A組的實驗結果,發現價值網絡共生模式體現出比一般意義上的合作機制更高的共生效應;分別比較A組與B組、A組與C組的結果,可以揭示價值網絡分工程度、網絡節點個數對共生效應的正相關的影響作用。
四、結語
價值網絡的本質是以實現客戶價值創造為目標,在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模式下,對傳統價值鏈進行解構、重組、優化,建立系統多維的價值傳遞機制和相應的治理框架,通過具有專用性資產或核心能力資源的模塊化企業的互補性組合,而形成的價值生態系統。每一個網絡成員處在一個價值增值的網絡節點上,并承擔相應的價值活動,價值網絡整合了所有網絡成員創造的價值,為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價值網絡的特征是將價值鏈上連續的價值活動分離,對價值傳遞機制進行優化并重新安排價值活動,通過價值活動主體間的協調與合作,實現網絡化的價值創造[21]。靈活的生產方式、穩定的企業聯系、高效的治理機制形成了有利的網絡環境,使價值網絡產生了諸多內生優勢,依賴資源互補合作、價值成果共享的基礎創造出的網絡整體價值超越了各個企業單獨價值創造的總和。強大的網絡共生效應是價值網絡形成得內在驅動力,共生效應增強能促進價值網絡的穩定性,同時,價值網絡穩定性的強化也必然會提高共生效應。
本文運用生態學理論和微分方程理論對價值網絡共生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價值網絡共生關系的平衡穩定狀態是自發形成的,原因在于價值網絡特殊的形成機理。企業以模塊化為基礎,對自身的能力資源和業務活動進行拆分、組合,將自身塑造成為以核心能力和資源為基礎的高度專業化價值模塊,通過與其他具有互補的核心能力資源的模塊企業進行能力要素的強強聯合,在共同的聯系規則和治理框架下,進行價值增值和創造活動。在模塊化背景下,單個企業要想實現價值創造必須融入價值網絡參與網絡分工,同時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資源、信息、知識、技術的互補和共享,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加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互補合作,形成高度信任與依賴的共生關系。所以,價值網絡共生模式的平衡點的穩定性是自發形成的,而且是唯一存在的穩定平衡點。通過對價值網絡共生效應來源的分析,發現網絡分工程度和網絡飽和度(網絡成員的個數)是決定價值網絡共生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工程度越高、飽和度越大,網絡共生效應越強,數值仿真實驗的結果也證實了這個結論。
參考文獻:
[1] 孟華,徐江玲,王靜.基于“獵鹿博弈”模型的價值網絡形成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2018,(10):54-56,61.
[2] 陳小勇.基于“全球價值網絡”的企業內生優勢生成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2):27-31.
[3] 魏明亮,馮濤.從全球價值鏈到全球價值網絡——談產業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5-9.
[4] 余東華,芮明杰.基于模塊化的企業價值網絡及其競爭優勢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7):52-57.
[5] 劉滿鳳,危文朝.基于擴展logistic模型的產業集群生態共生穩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121-125,137.
[6] 許其彬,王耀德.商業生態系統與價值生態系統的比較與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8,(4):17-20.
[7] 姜啟源,謝金星,葉俊.數學模型(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1-158.
[8] 朱娜娜,趙紅巖,謝敏.基于Logistic模型的生態產業鏈中企業共生合作模型及穩定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9):124-129.
[9] 高臻,張睿,錢省三.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相關企業互動關系研究[J].商業研究,2010,(3):54-56.
[10] 余東華.價值組織形態演進與模塊化價值網絡的形成[J].經濟問題探索,2010,(3):90-94.
[11] James F. Moore. Business Ecosystem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 [J].The Antitrust Bulletin,2006,(51):31-57.
[12] 李放,林漢川.基于模塊化的先進制造業價值網絡構建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24(4):49-52.
[13] 張寶建,孫國強,任曉悅.網絡組織治理模式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15,(3):36-45.
[14] 汪婷婷,康蓉.新經濟時代企業價值網絡競爭優勢形成機制及鎖定效應研究[J].管理學刊,2016,29(3):35-40.
[15] 蔡進兵.知識轉移機制與企業邊界的變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35-68.
[16] Silvana Trimi, Holta Galanxhi.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2.0 in Organizations[J].Service Business,2014,(8):405-420.
[17] 劉明宇,芮明杰.價值網絡重構、分工演進與產業結構優化[J].中國工業經濟,2012,(5):148-160.
[18] 劉國亮,馮立超,劉佳.企業價值創造與獲取研究——基于價值網絡[J].學習與探索,2016,(12):124-127.
[19] Ravi S. Achrol , Gregory T.Gundlach. Network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Competition:A Marketing Analysis[J].The Antitrust Bulletin,2014,(4):743-768.
[20] 張萌,姜振寰,胡軍.工業共生網絡運作模式及穩定性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6):77-85.
[21] 吳海平,宣國良.價值網絡的本質及其競爭優勢[J].經濟管理,2002,(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