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董美杉
摘 要:勞動爭議案件采用仲裁前置的程序,在仲裁后若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均不服仲裁裁決可像同一法院提起訴訟,根據最高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規定,法院應當并案審理,雙方互為原被告。但現實中雙方提起的訴訟往往存在時差問題,并案審理時應當采取何種訴訟文書并沒有明確規定,導致不同法院有不同的做法,對此進行討論與界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勞動爭議;仲裁前置;一裁兩審;合并審理
一、問題提出
在勞動爭議案件實務中往往會出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均不服仲裁裁決而提起訴訟的情形,對此,最高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做出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均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同一裁決,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并案審理,雙方當事人互為原告和被告。”這樣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互為原被告、并案審理的規定,使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更加具有經濟性與合理性。但關于如何并案審理,法院在制作裁判文書時應當怎樣具體操作在實踐中卻有著不同的情況,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進行查閱我們可以發現大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在后一訴訟的裁定書中裁定終結訴訟,另一種做法是直接裁定將此訴并入上一案件審理。從以下選取的兩個案例可以清晰的看到法院裁定的不同。
案例一:銀某芝因在大連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從事打版工作時受工傷,于2016年12月5日以金屬公司為被申訴人向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追索其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傷殘津貼等各項工傷待遇。仲裁裁決支持了銀某芝的部分申訴請求,但銀某芝與金屬公司均不服仲裁裁決向大連市甘井子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7年2月3日,法院先受理了銀某芝以原告身份對用人單位金屬公司提起的訴訟,2017年2月13日,法院又立案受理了某金屬公司為原告向銀某芝提起的訴訟。經法院審查,以上兩案當事人互為原、被告,因不服同一份仲裁裁決分別提起訴訟。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規定的內容,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均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同一裁決,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并案審理,先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為原告,對雙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一并作出裁決。故法院對后起訴的某金屬公司訴銀某芝一案,做出了終結訴訟程序的裁定。
案例二:楊某在沈陽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從事設計崗位工作,某日楊某在開會返回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傷,經行政機關認定為工傷。該分公司以工傷請假未向單位提供原件證明為由解除與楊某的勞動合同,楊某于2016年6月15日向大連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撤銷解除勞動合同決定、繼續履行勞動合同,裁決作出后,楊某與該分公司均不服仲裁裁決向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7年8月8日,法院先受理了楊某以原告身份提起的對沈陽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的訴訟,2017年8月10日,法院又立案受理了該分公司對楊某的起訴。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被告雙方是基于不服同一仲裁裁決的事實發生的糾紛,分別向本院起訴,應合并審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的規定,裁定將后立案受理的案件并入前一案件審理。
這兩個案例都發生在2017年同一地區,但法院的裁定適用卻十分不同,就像剛開始所說的,針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服向同一法院起訴的,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要合并審理,但如何合并,是終結后一訴訟還是直接裁定合并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二、勞動審議仲裁案件的界定與合并審理的意義
(一)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界定
1. 勞動爭議仲裁的概念
我國在處理勞動爭議時,解決方法有和解、調解、仲裁、訴訟這四種,其中進入法院通過訴訟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方式有二,一種是經過勞動爭議仲裁,當事人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可在規定期限內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另一種是勞動者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起訴,即因追索勞動報酬,經濟補償金等產生的勞動糾紛,勞動者可以不經勞動仲裁環節而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本文所討論的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是指前一種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了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即勞動爭議要裁后訴。仲裁的方式是當事人向勞動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仲裁庭受理后,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首先要進行調解,努力促使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若調解不成則進入仲裁階段。仲裁做出后雙方當事人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訴訟,所提起的訴訟與普通訴訟一樣采取兩審終審的模式,所以勞動爭議案件也被稱為“一裁兩審”的案件。
我國法律對“勞動爭議案件”的概念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學者們在對這一概念闡釋時也有不同的觀點,總體上這些觀點可以分為如下三種:第一種觀點是“勞動爭議訴訟是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依法對勞動爭議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活動”。第二種觀點是“勞動爭議訴訟是指法院在爭議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勞動爭議案件的活動”。第三種觀點是“勞動爭議訴訟是指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就其勞動權利爭議事項,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依法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分析上述觀點可以發現,第一種觀點立足于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的關系解釋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概念,指出進入訴訟程序的勞動爭議案件首先要經過仲裁委員會的仲裁,故筆者較為認同第一種觀點。
2. 勞動爭議仲裁案件與普通訴訟的區別
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是由法院審理的民事訴訟案件,受民事訴訟法調整,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與普通訴訟顯然有著差別。首先從起訴的主體來說,《勞動法》第八十三條規定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起訴主體必須是經過仲裁的雙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不服仲裁委員會做出的仲裁的,向法院起訴后即成為原告與被告;而普通訴訟的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被告只需明確即可。這是由于勞動爭議主體的特殊性決定的,勞動爭議的主體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進入訴訟前有訴訟前置程序,所以主體是已受仲裁的雙方。其次是訴訟時效的不同,勞動爭議仲裁做出后,當事人收到仲裁書的15天內向法院提起訴訟,15天就是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有效起訴時間,超過15天法院將不再受理;而普通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是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也就是說在發生爭議事由的三年內原告都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普通民事訴訟還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斷與中止,在發生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中斷事由時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15日這一規定是為了節約司法資源,在經過了仲裁后又進入訴訟程序本身就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與重復,所以縮短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起訴時間有利于避免拖延。另外,在管轄法院上也有區別,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管轄法院是做出仲裁的仲裁委所在地法院;而普通民事訴訟在管轄上《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至三十五條對法院管轄地做了詳細的規定,一般地域管轄是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除此之外還有合同糾紛、侵權行為糾紛、不動產糾紛的特殊管轄規定。法律之所以對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做這樣的規定,也是出于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的目的。最后,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訴訟費用也要低于普通訴訟,法院的案件受理費一般是10元;而普通民事訴訟案件受理費用時分為財產案件和非財產案件兩種,繳納起點為50-100元不等,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可見,相比于普通民事訴訟,由于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有一方為處于較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所以適當降低了訴訟費用,保護了勞動者權益。
(二)合并審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意義
對于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互為原被告這一規定,是2006年《解釋(二)》中作出的一個修改。2001年最高院《解釋》第九條規定的是對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均不服仲裁委的裁決,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先起訴的一方為原告,后起訴的一方為被告,但對雙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一并作出裁決。這一規定的原意也是將雙方的訴訟請求一并審理,保護后一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在實踐中卻出現了某些問題。《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五十條規定了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當事人雙方若對仲裁裁決不服向法院起訴的,必須在收到仲裁裁決書的十五日這一期間內。根據這一條款去理解《解釋》第九條就出現了問題,根據其規定先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為原告,若在起訴后原告又撤訴,根據訴訟的兩造對立的基本結構,沒有了原告則訴訟也就不復存在了,此時往往也錯過了十五日的時限,被告無法提起訴訟自身的權利也難以受到保護。基于此,在《解釋(二)》中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不服仲裁裁決向同一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并案審理,雙方當事人互為原告和被告。
關于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合并審理的理由,其一是出于效率的考慮,原被告均不服同時起訴往往存在時間差,或者一方向用人單位所在地起訴一方向勞動合同履行地起訴,這就造成了分別立案的情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利用并案制度將兩個案件合并審理,既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又減輕法院的審判壓力。其二是出于合理審判的要求,這兩個案件雖然分別立案,但之間往往存在著極大的關聯性,合并審理有利于法院查明事實真相做出公正判決。
通過將雙方當事人起訴到同一法院的兩個案件進行合并審理,對于促進訴訟效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法律規定了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也就是說在發生勞動爭議后,首先應當向履行勞動義務地或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提出仲裁申請并經登記,經過調解后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才會進行仲裁。但是仲裁后只有少數類型的案件會達到一裁終局的效果,例如追索金錢數額較小、涉及休假等問題的糾紛。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情況,即大多數勞動爭議案件在仲裁不成時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向法院提起訴訟。但對于此時提起的訴訟,我國的法律規定仍然是兩審終審制,在對一審判決不服時當事人不服的還可以上訴,實際上此時的勞動爭議是一種一裁兩審的程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者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勞動爭議案件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也不可避免的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均不服仲裁裁決而起訴的案件。這類案件由于雙方都對裁決有所不滿,所以案情本身就較為復雜,如果將兩個案件分別審理,在經過一審后又上訴進行二審無疑是對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合并審理體現的就是在程序方面的訴訟效益原則。
其次合并審理有利于法官綜合了解案情、查明案件的事實真相,盡可能的作出公正判決。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法院只能審理當事人提出的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部分,且雙方當事人不服的部分往往是不同的,那么這就導致了法院可以審理并判決的部分是狹隘的。但最高院的勞動法《解釋(二)》中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后,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如該訴訟請求與訟爭的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應當合并審理。這就說明勞動爭議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糾紛,在一定情況下的合并審理有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真相,避免具有矛盾的或不正確的判決,更好的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權利。法官在審理中對于涉及糾紛的各個證據和雙方當事人的辯論進行了全面了解,做出的判決是較為公正合理的。并且由同一法官對于兩個訴進行判決也避免了對事實認定的相互矛盾,基于被合并審理的這兩個案件在事實上會有相當一部分的重疊,所以如果由不同法官審理很可能造成矛盾判決。
最后從另一個角度講,合并審理既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也可以避免矛盾判決,從而能提高當事人雙方對法院判決的接受程度,也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促進判決的執行。
三、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合并與反訴之爭議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被告有權提起反訴,但在勞動爭議雙方同時起訴的案件中,后一方的起訴是否是對先起訴的當事人提起的反訴有很大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后訴一方是對前訴的反訴,因為勞動爭議民事案件的被告提出的反訴,基本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征。在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后一方提出反訴請求的目的在于抵銷、吞并原告所主張的民事權利,以使自己的主張得以實現,符合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反訴特征。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勞動爭議訴訟中,由于本訴是勞動爭議,,所以反訴須也是勞動爭議;本訴須經過仲裁,,反訴也須經過仲裁。以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反訴條件為標準, 在勞動爭議訴訟中成立反訴極為罕見。在這兩種觀點中我較認同第二種,即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后一方的起訴不是對前訴的反訴。
訴的合并在理論上往往分為訴的主觀合并與訴的客觀合并,主觀合并即指主體合并,客觀合并是客體合并。反訴是本案被告對本案原告提起的訴訟,是一種主觀與客觀上的合并,理論上反訴的成立必須符合與本訴有法律或事實上的牽連性。基于此很多觀點認為在雙方當事人均不服勞動爭議而同時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后一訴訟可以作為對前一訴訟的反訴來審理。反訴特征如下:(1)反訴只能由本訴的被告通過法院向本訴的原告提起,當事人雙方調換了訴訟地位;(2)反訴具有獨立性,可以獨立存在;(3)反訴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提出與之相反的訴訟請求以便抵銷、吞并原告請求;(4)本訴與反訴之間具有牽連性,兩訴是基于同一事實而產生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后,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如該訴訟請求與訟爭的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應當合并審理。故現實中有一種情況,即已經做出的仲裁裁決中與原告一方請求并不一致,原告以不在仲裁裁決中的自身請求提起訴訟,由于這些訴訟請求與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所以可以一并審理,而此時用人單位也對裁決不服提起訴訟,此時后一訴訟與前一訴訟并不具有反訴的牽連性條件。這種勞動者根據自身請求起訴,用人單位根據仲裁裁決起訴的情況,不具有法律與事實上的牽連性所以難以稱為是反訴,但根據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解釋(二)》的規定仍將其合并審理實際上是出于勞動爭議案件特殊性的考慮,是法律直接規定的合并。此外,反訴的目的在于抵銷、吞并本訴,從而使其失去意義,而對于仲裁裁決不服同時提起的訴訟并不會互相抵銷,所以這種情況下二個案件并不是反訴的關系。
勞動爭議案件中的后一起訴之于反訴有不同的特征:(1)訴訟請求的內容不限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范圍;(2)訴訟的目的不僅為了抵銷吞并,更有可能是為了追求新的權利;(3)在牽連性上,后一訴訟與前一訴訟沒有較強的規定,并不是必須具有事實或法律上的牽連。但是這并不說明將反訴與合并二者比較沒有意義,此類案件合并審理的方式和程序上可以借鑒反訴的某些做法,例如將兩個案件合并審理、在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上互為原被告等。
四、司法實踐中裁定適用存在的問題
如本文開篇所說,在裁定合并審理時司法實踐中往往有兩種做法,終結后一訴訟這一做法顯然存在問題。關于訴訟終結,《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的情形有四:(1)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2)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3)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4)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可見終結訴訟的適用是有嚴格的要求的,這四項規定的情況往往是在現實中訴訟沒有繼續下去的可能,一方面在身份案件中,這一類案件都是基于一定特殊的人身關系為基礎的,當事人一方死亡則訴訟自然的結束了,也沒有重新開始的可能;另一方面死亡的原告權利沒有人繼承或繼承人放棄權利的,或財產權益糾紛中被告死亡沒有承擔義務的人的情況。終結訴訟的裁定做出后,本案宣告終結,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提起上訴或復議。訴訟終結作為一種法院了結案件的方式,前提是由于一方死亡導致的訴訟無法繼續;而對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不服同一裁決向法院同時起訴的情況,后一訴訟的當事人沒有死亡,在程序上是可以繼續審理的,但出于案件具有一定的聯系,雙方當事人也一致,合并審理可以節約訴訟資源,也有利于法官審理時查明案情以達到合理審判。所以這種情況下的終結訴訟不僅沒有法律依據,也與實際不符。
關于裁定合并是具有相應法律依據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對裁定的適用范圍作了一定要求,其中第十一項規定“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可以裁定,這一項實際上為適用裁定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其具有了法定依據。實際中法院合并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做出的都是裁定,合并審理作為程序性問題,解決的是互為原被告、針對同一仲裁裁決的兩個有一定關聯的案件,利用裁定是沒有爭議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對共同訴訟合并審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時,對這些訴訟請求與本訴合并審理。這些合并審理的做出都是利用合并審理裁定書這一形式,是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最高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解釋(二)》第十一條規定的并案審理同樣可以借鑒這一文書樣式,直接裁定將后一訴訟并入前一訴訟。
另外查閱最高人民法院網站可以發現,民事訴訟文書樣式中有合并審理用的民事裁定書,按照此樣式裁定合并審理的案件應在裁定書中直接將后一案件并入前一案件進行審理。故最高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規定了對此類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并案審理”,就是要采用最高院裁定合并審理用的訴訟文書樣式進行裁定,而非對后一案件進行終結。
五、完善建議
本文從理論上探討了何為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以及對于雙方均不服仲裁提起訴訟時合并審理的適用意義,提出了實踐中適用合并審理時的有關法律文書的問題。可以看出勞動爭議仲裁案件具有其特殊性,法律規定仍不夠完善,在針對本文提出的實踐中存在的文書問題上,某些法院文書適用錯誤,在本應直接裁定并案審理的情況下終結了后一訴訟。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對最高院發布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二)》第十一條的規定中可以做出適當明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均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同一裁決,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將后起訴的并入前訴一并審理。通過明確裁定的適用防止不同的法官在針對同一類型案件時做出不同裁定,便于法官工作的同時也有利于樹立司法權威。
注 釋:
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e7755dca-9def-426c-bb7b-a7a801096ae1&KeyWord=%E8%BE%BD0211%E6%B0%91%E5%88%9D1245
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43a6c22e-aeec-4023-991a-a81800ef9fff&KeyWord=%E8%BE%BD0204%E6%B0%91%E5%88%9D4571%E5%8F%B7
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鄭尚元:《勞動爭議處理程序法的現代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頁。
王全興:《勞動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頁。
范躍如:《勞動爭議訴訟特別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楊善明:《淺析勞動爭議案件中的幾個程序問題》,《法律適用》2000年版,第9期,第32-33頁。
崔璀,羅勇:《現行勞動爭議訴訟與普通民事訴訟形態之比較》,《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44-45頁。
參考文獻:
[1] 江偉,邵明,陳剛.民事訴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楊榮馨.民事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張晉紅.訴的合并有關問題的思考——兼論提高民事訴訟效率的有效途徑[N].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4).
[4] 張軍輝,馬瑞杰.關于對勞動爭議訴訟中程序問題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2,(3).
[5] 范躍如.勞動爭議訴訟與勞動爭議仲裁關系的重構[N].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6] 陳玲.勞動爭議訴訟審理范圍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10.
[7] 周梅紅.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華僑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