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藝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應該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準確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以教育智慧來正確解讀教材。下面我將以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方程》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何進行教材解讀。
一、解讀教材,把握教學目標
1.整體解讀教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p45)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意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和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
《方程》一課,如果僅僅把目光放在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上,那么“方程”這個名詞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因為他們都或多或少聽說過方程。本課的教學目標究竟是什么,教學究竟有什么意義呢?為了避免出現表面熱鬧實則低效的課堂,我們必須對教材有整體地解讀。翻閱北師大版教材,發現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認識方程,也是學生由算術思維邁向代數思維的新起點。后續學習的相關內容分別是,五年級下冊“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整數、小數問題”和“解簡單的方程,如3x-x=12”以及六年級上冊“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分數、百分數問題”,所以,本課內容是學生后面學習代數相關知識的基礎,這部分教學至關重要。
2 .單元解讀教材
從整體出發系統地解讀教材也許會讓教師把眼光放得長遠,但同時很可能會脫離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去設計教學內容,所以我們必須認真領會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思考本課的內容在整個單元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認識方程”單元的第三節,前兩節是“用字母表示數”和“等量關系”,前兩節都是結合學生的經驗,采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與方程有關的概念。本課也為后兩節的“解方程”和進一步體會等量關系“猜數游戲”做準備。
3.課時解讀教材
認識方程,首先要認識等量關系。“方程”一課是通過引入字母表示現實生活中的未知數,并用等式表示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客觀存在的等量關系,建立對方程的初步認識。教材從三個層次提供等量關系的現實情境,“天平”情境、“種子”情境和“倒水”情境,三個情境引出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利于幫助學生對等量關系積累思維經驗,揭示方程的本質:方程是通過建立已知數與未知數的關系來求未知數的數學模型。
對于方程,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到底是什么?為此,在課前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本課內容,并提供給學生三個問題:①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嗎?②請寫一個方程(可以用畫圖、列表格、寫文字等方式)。③你還想了解方程的哪些知識?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解讀和學生問題解答情況的反饋,擬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①掌握方程的特點,理解方程本質的意義。② 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等量關系符號化的活動經驗。③體驗方程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滲透建模思想。
二、吃透教材,讀懂學生
解讀教材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教材上內容轉化為學生動態的、靈活的學習過程。讀懂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學生的學習要有深度,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把握學習內容的數學本質。
1.關于方程的認識,學生的原有認知是什么?
收集學生對三個問題的作答,反饋如下: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什么是方程,并能用文字記錄下來,并且能寫出一個方程。學生基本是想知道怎么解方程,為什么要學習方程,方程與等量關系有什么關系,方程的應用等幾個方面。通過對學生的作答調查,我們發現學生通過自學已經對方程有了一些了解。我們嘗試讓學生自主根據對方程的理解去改寫方程、編寫方程等,逐步引領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方程的模型。
2.根據學生的需要,該怎么教?
什么是方程?通過學生所寫的方程,可以看出學生對方程的認知還停留在方程的外形,是粗淺的、表面的,從方程的外延特征到內涵意義的理解還是欠缺的。對于問題③的作答反饋,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需求。怎樣解方程,留到本課之后學習。為什么要學習方程,方程和等量關系的關系,方程的應用等與學習方程的意義有關。學習方程的意義,除了學習方程結構模型,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本質,經歷和體驗方程建模的過程。
因此,在課堂上嘗試讓學生改寫錯的方程、創編方程背后故事等活動,并圍繞情境中未知數和等式去匹配方程,讓學生經歷對方程的建模過程,經歷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轉變的深度學習過程。
【教學片段:】
1.回顧前測,理解意義。
師:那什么是方程呢?
生: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2.嘗試寫方程,理解意義。
師:昨天同學們嘗試寫了方程,其中有幾位同學是這樣寫的。
課件出示:10y=100,10=x+2,4y=2000, 3x+5=11,6m=12
師:你認為是方程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是,有未知數,而且還是一個等式。
師:剛才的發言中,你們都聽到了哪兩個關鍵詞?
生:未知數和等式。
3.改寫錯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老師還收集了一些作品,它們是方程嗎?如果不是,怎樣改寫成方程?課件出示:500-y×5,x+y=12,5=5, 12=y+2, 2x+1=9
師:看來,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具備什么條件?
生:未知數,等式
師:(小結)是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課堂上選擇一些學生中共性的、典型的問題,作為上課的素材,激發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促進學生積極地、動態地深入學習,構建對方程的意義理解。
三、走出教材,讓學生親身經歷方程的建模過程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本質意義,本環節安排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1. 從情境中找到等量關系,抽象出方程。
課堂中,交流學生的先學作業,出示:
請學生用數學語言記錄下所看到的方程。學生的記錄情況有:①左邊放10克砝碼,右邊放2克砝碼和一個櫻桃,天平平衡。②10克=2克+一個櫻桃的質量。③10=2+x。……在展示完所有的記錄情況后,請學生說說最喜歡哪種記錄方式,絕大部分學生選擇的是第③種。并讓學生說說字母所表示的意思,為什么左右兩邊相等。
2.把方程運用到生活情境中,創編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
介紹學習單:把你要創編的方程寫在橫線上。然后可以用畫圖、列表格、寫文字等方式,把這個方程的數學故事表示出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方程背后的數學故事,學生在創編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把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條件放到故事當中去,這樣就把抽象的概念和實際的生活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規范深入地認識方程的本質意義。這種編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就是方程建模的過程,也是學生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轉變的過程。
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思考,使其原有知識結構得到升華。把方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根據方程創編不同的意義的數學故事,這就是一個澄清意義的學習過程,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全面解讀教材,挖掘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切實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同步發展。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選擇適合的課堂樣態引領學生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