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教育部醞釀啟動高校轉型改革,明確指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同時實踐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強,并具備一定的技術研發、運用及轉化能力。在這一轉型發展辦學思路的指導下,一些本科高校過于看重了應用型這一關鍵詞,極力強化實踐類課程,大力縮減或直接砍掉了一些專業核心課程,這一點在英語專業的文學類課程設置上尤為明顯。
文學類課程是英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有關文學類課程的培養目標寫道:“文學類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見,文學類課程作為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在表達悟識、反思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所難以取代的,也是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中所提出的“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這一目標的。但在當今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下,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的現狀卻并不樂觀。為此,筆者對湖北省的部分本科高校的英語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查,并針對調查的情況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調整方案。
一、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調查
1.文學類課程的開設情況。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指英語專業所開設的與英美文學相關的課程,包括《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概論》、《文學批評方法》以及一些專門的文學類別課程,例如《英美小說》、《英美詩歌》、《英美戲劇》《英美散文》、《圣經文學》等。通過對部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的調查中可以發現:(1)絕大多數英語專業的文學課僅局限于《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兩門課程,各2學分32學時,沒有前期鋪墊課程,更無后續延伸課程。(2)部分高校已將《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合并為一門課《英美文學概況》或《英美文學選讀》,共2個學分32學時。(3)部分高校將《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從專業必修課轉為專業選修課,學生可選可不選。(4)部分高校將傳統的英語專業進行了方向性的細化,如英語教育方向、跨境電商方向、翻譯方向等,不再有語言文學方向,也不再開設語言學和文學類課程。(5)部分高校將《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課由小班教學轉為大班授課,班容量達到上百人。
2.開設文學類課程的師資情況。開設文學類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以及橫貫中西文化的能力。但通過對湖北省幾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師資情況調查發現:(1)部分高校只有一名教師教授文學類課程,沒有一支結構、年齡、職稱合理的教學梯隊。(2)部分高校師資不穩定,根本無專人負責文學類課程的開設,往往因人設課。(3)部分高校文學類課程均由青年教師開設,缺少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授級別的教師進行指導,教學水平和能力難以達到教學目標,也難以令學生滿意。
3.文學類課程的授課形式。文學類課程的授課模式與前兩項調查內容密切相關,經調查發現:(1)學分和課時的縮減,班容量的增加,使得課上只能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填鴨式的滿堂灌形式難以改變,學生無法參與到課程中來,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難以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2)缺乏合理的教學團隊,一些年輕教師的授課能力難以得到提升,授課時,或是照本宣科,不能進行深入講解,或是只講解文學作品的語言,不能將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學學習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學習完課程后仍然對英美文學了解不多,也無法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從而背離了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
4.文學類課程的學習情況。通過對筆者所在學院的大三年級60名同學的調查發現,只有25%的同學讀過英文原版作品,35%的同學不知道學習英美文學是否對自己將來有幫助,93%的同學認為學習英美文學課只是為了提高英語語言水平,74%的同學認為適合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老師講授法,94%的同學認為文學現象太雜,理不清脈絡等。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雖是英語專業的學生 ,但學生們接觸英美原著文學作品并不多,同時,對于英美文學的學習目的也不明確,在學習方法上也較傳統,有畏難情緒。
通過以上對課程設置、師資、授課形式以及學生幾個方面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已經經歷了從“中心”到“邊緣”的轉變,乃至面臨退出歷史舞臺的風險。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如果應對這樣的轉變,如何達到文學類課程的目標,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二、關于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的對策分析
針對以上的調查數據所反映出的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的現狀,我們會深刻體會到文學類課程在英語專業的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已處于邊緣地位,無論從思想認識、課程設置,還是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急需調整。
1.思想認識方面。英語專業的文學類課程作為核心專業課,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到該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到該類課程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鑒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素養和語言基本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與日俱增,英語專業的學生如果只掌握了語言本身,而不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文學思想,顯然是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因此,從思想上認識到其重要性是改善當前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的必要前提。
2.課程設置方面。英語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種類較多,可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學時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課程設置。低年級可開設一些較簡單、趣味性的選修課,為后續的文學課堂打下基礎,如《圣經文學》、《古希臘神話》、《英美短篇小說》、《英美詩歌》等。學生了解了一些與西方相關的知識之后,可以在高年級開設必修課《英語文學》和《美國文學》。另外,還可以為有意愿進一步學習文學類課程或考研的同學開設《文學批評方法》、《西方文論》等課程。如果不開設或只開設一門《英美文學選讀》,學生對于西方文學的了解只能皮毛,既無法了解真正文學的魅力,也無法提高相應的鑒賞和思辨能力。因此,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全面性、延續性是改善當前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的關鍵。
3.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英語專業的文學類課程是一系列課程,一名教師實難勝任,需要一個較為穩定教學團隊共同來完成,既需要有深厚文學底蘊和教學經驗的老教授,也需要有緊跟社會發展和充滿激情的青年老師,老教授可以傳幫帶青年教師,使青年教師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形成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相對合理的教學團隊。如果只依靠某一位教師或教師隊伍極其不穩定,是無法完成這一系列的文學類課程的授課任務的,學生更無法形成對文學類的課程的系統化了解,相應能力和素養則更無從談起。因此,師資隊伍的穩定性、結構合理性是改善當前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的保證。
4.教學方法方面。教學方法在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的授課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出新,文學類課程的授課也應適應這一形式,不斷地推陳出新。結合課程特點,可以采用多模態教學法、翻轉課堂、二分課堂、教學APP等多種形式,既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從而更好地達到文學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如果一味沿用較為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無法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因此,教學方法的新穎和多樣是改善當前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現狀的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要改善我國高校目前英語專業文學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就必須要從提高對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給予充足的學時學分、建立優質的師資團隊、改變陳舊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進行調整,只有這樣,該類課程的教學才能鍛煉大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深刻批判能力,培養大學生豐富想象力,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龍偉.應用型本科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區分度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10.
[2]郭俊霞.英美文學的價值和現實意義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7:30.
【作者簡介】張秀芳(1980.0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武漢晴川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學科學規劃課題:新形勢下英語專業文學課多模態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7GB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