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梅
把錯題當課題進行研究,這樣的想法來源于2019年6月18日上午,貴州省呂傳漢、張佩玲智庫專家工作坊項目鄉村小學數學教學國際研討會。地址在遵義市文化小學五樓會議室,蔡金發教授在點評尹俠校長和吳桂花老師的課的時候,無意間說的一句話“讓小學生做課題”,正是這樣一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及思考。“課題研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李沖鋒老師在《教師如何做課題》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的確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教師應該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學習理論,更新觀念,以科硏帶教硏,教硏促教改,課題的研究對于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都要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結合蔡金發教授提出的“讓小學生做課題”和貴州師范大學呂傳漢教授的“把教的研究轉化成學的研究”的點,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做課題,課題硏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而學生正是發現問題、提出問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在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將問題進行研究,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整梳理資料而得出的知識,遠遠比被動接收的知識有意義。所以,結合我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復習課的時候,我踐行了“讓學生做課題”想法。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
二、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分類、三邊關系、內角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能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掌握三角形的分類、三邊關系及內角和的知識。
四、設計思路
《三角形》復習策略與教學思路:
復習策略:邊講邊練,精講多練、提困惑方式呈現(表現為梳理知識—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梳理知識——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復習思路:
1、三角形的定義?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2、三角形的特征?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3、三角形三邊關系?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4、三角形的分類?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5、三角形的內角和?四邊形呢?即時練習,提出問題與困惑。
教學片斷一:
師:同學們,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
生1: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生2:老師,我有補充,是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生3:簡便方法,較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對知識進行梳理,進行板書。
師: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完成以下練習。
習題如下:
判斷題,判斷下面哪一組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1) ? 3cm、3cm、6cm
(2) ?; 8cm、9cm、18cm
(3) ? 5cm、6cm、7cm
填空題:
(1)、三角形的兩邊分別是7cm和9cm,第三邊最小是( ),最大是( )。
(2)、三角兩邊分別是6dm和8dm,第三邊可能是( ?)。
(3)、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另外兩邊是3cm和6cm,第三邊是( ?)。
解決問題 :
(1)、一個等腰三角形的籬笆,周長是226米,若底邊是66米,它的兩腰是多少米?
(2)、如果一個三角形三條邊都是整厘米數,其中兩邊分別是4厘米和7厘米,請問第三邊可能是多少厘米?
學生先獨立完成,匯報、評析。
師:在剛剛的學習中,你遇到了什么問題嗎?
生5:老師,若果給出三角形兩邊的長度,我不能準確判斷第三邊長度。
師:為什么你不能判斷呢?
生6著急的補充:他應該沒有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中的“任意”兩字。
生5點點頭坐下了。
師:有同樣困難的同學請舉手。
通過簡單的調查,班上一共60名學生,有32人有這樣的困難,于是,我把這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在錯題本上記住這個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想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想。
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課題研究思路)。
(1)研究內容。
(2)研究過程。
(3)猜想。
(4)驗證。
(5)結論。
師:時間為兩天的時間完成,兩天后進行收集、匯報、展示。
生集體同意,尤其是對這個問題有困惑的32位同學很愿意主動地、積極的完成此項目。
教學片斷2:
師: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
生8:好像是180度。
生9:是360度。
生3:哈哈哈,是180度。
師:為什么你們的答案會不相同?
生:有幾位學生一起說忘記了。
想:如此簡單的“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竟然60%的學生不確定答案,60%中有25%完全忘記。遇到這樣的問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很苦惱。
反思:通過資料的查詢,發現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 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如圖),圖中豎軸表示記憶程度(用來表示機械記憶的保持程度),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機械學習實驗的結果。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如果我們所學知識在一天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數量也就減少。從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中,我尋找到了答案,我思考,如果再次直接灌輸答案,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我想一個月后會發生同樣的現象。于是,有了學生的第二個小課題——三角形內角和,要求學生3天后進行匯報。
動手實踐《三角形三邊關系》及《三角形內角和》
通過學生的匯報,可以看出學生在研究時熱情、態度以及辛勤的付出,這是第一次大膽的放手讓小學生研究課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探究存在的問題,解除心中的迷惑。第一次踐行得到了如此好的效果,使我有了繼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