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
摘 要:音樂欣賞能啟迪和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選取孩子們喜歡的、貼近生活的音樂作品,引導幼兒欣賞,不僅能適應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特點,還能使幼兒感受到最強烈的審美享樂。教師應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去接納、去欣賞孩子們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從而引導孩子們不斷去創新。在組織幼兒欣賞活動中,應把握以下四方面:1.選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2.注重音樂環境的創設。3.嘗試“多通道參與”的豐富形式。4.理解、賞識和接納幼兒獨特的表現方式。
關鍵詞:音樂欣賞;民族音樂;環境;多通道參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通過傾聽音樂對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的一種審美活動。開拓音樂眼界,豐富音樂經驗,培養對音樂的喜愛之情,發展想象、記憶和思維,同時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所倡導的幼兒藝術教育強調以幼兒為本的理念,讓每個幼兒在其藝術天性的引領下,在教師適當的幫助下,按她自己的能力水平,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大膽、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她對周圍世界與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從中體驗到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從而實現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在組織幼兒欣賞活動中,要把握好以下四點:
1 選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
中國民族音樂是幼兒園音樂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佐爾坦、柯達依認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現,兒童的音樂教材必須是真正的民間音樂、童謠和優秀作曲家根據民族音調創作的作品”。民族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健康的、積極的民族音樂教育,對人的情感有動力作用。因此,我們要為幼兒選取積極向上的、美好的東西作為民族音樂教育的內容,用優秀的民族音樂去感染幼兒,熏陶幼兒,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過程中激發幼兒感受、表現民族音樂美的情趣。如:《金蛇狂舞》是我國人民音樂家聶耳譜寫的一首優秀作品,它以其熱烈歡騰的、喜氣洋洋的情感基調為我國人民所喜愛,常在節日這一歡樂的時刻和熱鬧環境中反復演奏。幼兒在欣賞《金蛇狂舞》中所表現出的:享受→愉悅→興奮→情不自禁地自由表現,無疑說明了富有感染力的優秀民族音樂引起了幼兒的情感共鳴,激起了他們內心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心里洋溢起一種難以名狀的喜悅,精神振奮,心情舒暢,還伴隨著音樂節奏情不自禁地、創造性地做出許多動作,確實能夠激發幼兒感受、表現音樂的情趣。還有《阿細跳月》、《茉莉花》、《瑤族舞曲》、《彝族舞曲》、《二泉映月》等,欣賞這些經典民樂,不僅有助于加深幼兒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提高音樂素養,還有助于提升氣質和涵養。
2 注重音樂環境的創設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幼稚園應該有音樂的環境,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欣賞能力和音樂技能。需引導兒童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的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的培養和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能力。”陳鶴琴先生的這句至理名言對我們啟發很大。教師在組織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時,應為幼兒創設與欣賞內容相適應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在這種具有隱性教育價值的環境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從而積極主動地表現音樂美。如在組織幼兒欣賞《鯊魚與小魚》時,教師創設的環境是一個四周有水草、有水泡,地上有美麗的珊瑚,假石逼真、形象的海底世界,幼兒在這樣一個充滿美的、并與教育內容相吻合的環境中,積極地、自然地融入到音樂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鯊魚的兇猛和小魚的溫柔。這樣的環境與欣賞內容相適應,不但調動了孩子情緒,還傳遞給幼兒大量民族藝術美的信息和刺激,為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提供了幫助。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表現得情緒熱烈,氣氛活躍,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感受音樂,并能很好的,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環境的確是音樂欣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具有隱性教育價值的因素,它可以使幼兒在充滿美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3 嘗試“多通道參與”的豐富形式
有了主動的傾聽和感受才會有聽的收獲,收獲積累起來才能增長能力,能力越高才越會更主動地傾聽和感受,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由于幼兒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和音樂經驗,可通過“多通道參與”的欣賞模式來吸引幼兒主動傾聽和主動感受。“多通道參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視覺材料(圖畫、雕塑、錄像、可活動的教具操作),動作材料、語言材料(故事、散文、詩歌等)。其中最典型的是“視聽結合”。如欣賞《金蛇狂舞》時,利用電化教學手段提供過年、過節時人們慶祝的熱鬧場面。如欣賞世界名曲《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獅王進行曲》時,孩子們在教師的鼓勵下,根據自己所感受到的音樂形象,大膽運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了獅王對天長嘯、獅王奔跑、獅王蹲坐在石上極目遠眺等惟妙惟肖的獅王形象。因此,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只需為幼兒提供無拘無束、能自由表現的空間,并針對孩子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為他們準備各種道具,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使幼兒多通道地參與欣賞活動,從而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
4 理解、賞識和接納幼兒獨特的表現方式
《幼兒天生就具有創造性,他們的行為和做事情的方式是與眾不同的。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如果否定幼兒的獨特表現方式,將會使幼兒變成毫無自信、縮首畏尾、機械、被動、拙劣的模仿者。因此,教師應以一顆真摯的童心、愛心、耐心去理解、賞識和接納孩子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在欣賞同一首樂曲時,允許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如:幼兒第一遍欣賞了《金蛇狂舞》后,有的說:“好像人們在舞劍”、有的說:“好像人們在唱歌”、有的說:“好像人們在跳舞”……等,對這些不同的回答,教師都沒有否定,而是接納了孩子們的不同感受。并給其肯定和贊許,杜絕了以成人化、標準化的答案限制孩子的想象。這些積極性的評價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從中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為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對幼兒充分相信和尊重,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寬松、信息量大且充滿創造氣氛的學習環境,使之在這種環境中主動參與、主動體驗,從而激發幼兒自由想象、自由表現和創造,幼兒在伴隨《金蛇狂舞》歡快旋律中所做出的許許多多不同的動作,使他們體驗到了創造的快樂和滿足。真正體現《綱要》中的“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讓他們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體驗創造的快樂和滿足。
音樂欣賞能啟迪和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選取孩子們喜歡的、貼近生活的音樂作品,引導欣賞,不僅能適應幼兒的知識和心理發展特點,還能使幼兒感受到最強烈的審美享樂。音樂欣賞活動中,孩子們不拘一格的繪畫,自編的歌詞,興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個性的新創意。教師應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去接納、去欣賞孩子們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從而引導孩子們不斷去創新。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幼兒園保教基本功》 云南教育出版社.
[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2001】20號.
[4] 《學前教育》2002年11期 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
[5] 《幼兒教育》2017年4期 云南教育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