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成為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然而,想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我們就必須以信息技術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信息技術刺激學生的書面表達欲望,從而增強學生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信息技術 ?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2.072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是當今教育必須面對的外在環境。學習力從其構成要素看,是指一個人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和學習創新力的總和。語文學習力即一個人學習語文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目標的設定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可見,初中階段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當今,課堂仍是教學主陣地,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教學環境發生變化,從幻燈投影到聽錄音看視頻再到電腦搶答、交互軟件的使用、網絡學習等,它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在語文教學上真正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呢?這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現在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提升學習力目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談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多媒體信息技術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語文作為一項抽象的歷史文化,往往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對于當時作者的寫作背景或者生活狀況沒有很多的了解,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障礙,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相關的課件,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一)形象的展現語文學科的意境與音韻之美,減少同學們語文學科之間所存在的障礙
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十分具有音韻和意境美,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就能夠將這些充分的展現給學生們,幫助同學們提升對于語文學科的理解能力,例如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其中一個十分經典的片段就是在描述作者上車之后作者的父親越過火車旁邊的護欄去買橘子的場景,現實生活中同學們并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所以同學們不能在腦海中形成類似的場景,相反,如果能夠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當時的場景進行形象化的展示,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加真實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心情。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夠更加清晰的展示文章所處的意境。
(二)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同學們更好的學習
一直以來同學們對語文學科都沒有太大的興趣,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展開教育教學的活動。在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之后就能夠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像視頻聲音相結合的特征,心理學上講,是聽說三個方面的刺激結合能夠加深人體對某個事物的印象,就能夠使同學們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印象加深更好的掌握語文的知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同學們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果。
二、信息化的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依據現代信息技術所進行的課堂導入具備新穎、有趣而又靈活生動的特點,也正因為如此,其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自身的語文教學經歷便可以對此做出充分詮釋。例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在上課一開始我并沒有急著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分析課文內容,而是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有意識地為學生播放了一組有關中國石拱橋介紹的幻燈片,其中包括北海瓊華島前的石拱橋、蘇州寶帶橋、泉州五里橋、洛陽橋、趙州橋、一線天石拱橋等,或氣勢恢弘或小巧精美或結構造型獨特的石拱橋圖片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觀察到就連平時語文課上很少認真聽講的學生也毫無例外地在認真觀看著圖片。以此為基礎,我趁勢對學生進行了進一步的引導,“以上我們看到的圖片是我國石拱橋的一些典型作品,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中國石拱橋》,相信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大家對石拱橋的了解不再簡單地停留在圖片上,而是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般一來,便輕松地將學生原本局限在幻燈片上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文的學習上來,收到了很好的課堂導入效果。信息化課堂導入的效果顯而易見。
三、以信息技術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俗話說“意識決定行動”。可見,想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就必須對教育教學的發展潮流以及主流趨勢等做出大致的了解與科學的判斷。在深刻領悟這一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獨特魅力將課文內容通過聲、光、影等多種手段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多重感官中領會文章的精彩。與此同時,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我們不妨將一些時下流行元素(如,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一些影視、音樂、熱點新聞等)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恰到好處的拓展中對文章內容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
比如,在學習沈復的《童趣》時,我們可以將與之相關的一些卡通視頻或者繪畫作品等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影響下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及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課堂展示內容的篩選上,教師務必要把好質量關,以期能夠通過一批畫面清晰、主題明確、思想純凈的多媒體畫面為學生良好閱讀興趣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使得初中語文教學插上了高效的翅膀,為此,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對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恰當而科學的利用,這樣才能在提升語文學科教學效益的同時,有力地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及其能力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彥明.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趣味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