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63歲的習仲勛到廣東擔任第二書記,第一書記韋國清調到總政工作,實際是習仲勛主持工作。
習仲勛1978年4月5日抵達廣州,6日,他就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講話:“我們責任十分重大。我們一定要振奮革命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負黨中央和5000多萬廣東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和希望”。
7月上旬,習仲勛和剛隨谷牧考察回來的省委書記王全國,輕車簡從,乘坐一輛七座面包車,到梅州、汕頭、惠陽地區的21個縣考察。
進入寶安,惠陽地委副書記、寶安縣委書記方苞帶他先看,了解實際情況。他們先到羅芳、蓮塘、沙頭角等陸路地區考察。
方苞邊走邊介紹,寶安有幾千畝土地在香港那邊都丟荒了。“文革”前的政策允許寶安縣勞動力過境耕作,但是現在管得很死,一天才能批幾個干部過去,沒有勞動力進行耕作,土地自然就丟荒了。
在沙頭角那條獨特的“中英街”,習仲勛看見幾塊豎在街中間的石頭,把一條窄窄的街道一分為二,粵港兩邊對比鮮明,香港那邊車水馬龍,一派繁華熱鬧,而寶安這邊破破爛爛,蕭條冷落。
習仲勛心里感到很難受,對方苞和沙頭角鎮的干部說: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林彪、“四人幫”破壞所遺留下來的,許多本來是對的事情也不敢搞、不讓搞。比如在香港那邊幾千畝屬于寶安管的耕地的過境耕作問題;讓香港資本家進設備采沙石出口,收入兩家分成問題;吸收外資搞加工業問題;恢復邊境小額貿易問題等等。他支持和鼓勵寶安的干部:“說辦就辦,不要等”“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的,就干。”
習仲勛還參加了沙頭角的塑料花廠、皇崗的假發廠,這是兩家來料加工廠,也是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習仲勛認為開展來料加工,賺取加工費,既可以增加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也可以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大有可為。
習仲勛寶安之行,當場決定解禁“文革”中的相關規定:1.可以過境耕種;2.恢復和香港的小額貿易;3.盡快把經濟搞上去;4.可以調整糧食種植面積。
(摘自《同舟共進》 李海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