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利
【摘要】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演變,對于文物的保護和修復來說,必然是一種持續而又系統的工作,不僅需要科學理論方式作為引導,還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強責任心。在文物修復過程中,需要將各個領域知識交叉應用,并通過實踐來總結文物修復理論和經驗。近年來,文物修復方法在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應用十分明顯。本文通過對我國文物修復原則的總結,來探究文物修復方法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的借鑒及應用。
【關鍵詞】文物修復;科技館展品;應用
近年來,隨著科學知識的日益普及,各個城市中的科技館實施對外免費開放,而且科技館的數量也逐漸增加,由于一些科技館中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在游客過多情況下,容易對科技館中的展品造成損害,尤其是對那些參與性較高的產品,損害更加嚴重,為此,對展品修復工作是當前科技館面臨的巨大難題。隨著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的不斷提升,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運用文物修復技術,不但提升了產品的修復效率,也可以很好保證展品修復情況,使其不影響觀賞性。
1我國文物修復工作所遵循的原則
在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具有明確要求,必須實施原址保護措施,這也就要求文物修復工作必須在文物所在地進行,這也為修復工作提升了難度。為了保護文物具有之前的外貌和藝術特點,必須在修復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操作。這其中,本文總結了以下原則:
1.1遵循真實性原則
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必須以真實性為基本修復原則,來保持文物原有形態和意義。為了保持這種特性,文物修復過程中,必須有效結合當地的民俗和傳統文化,保證在文物中融入文化情感,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技術和文化底蘊,讓技術和文化在文物修復中全部體現出來。
1.2識別性原則和可逆性原則
在保證文物修復就有真實性基礎上,一定要避免改變文物原有的歷史信息,這點,可以在文物本身的色彩和質感中有所體現和識別。可逆性原則主要是為了防止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將文物價值破壞,利用可逆性材料進行文物修復,一旦出現技術失誤,可以及時進行修改或者更正,保證文物自身價值不受任何影響。
1.3完整性原則
在文物修復工作中,一定要保證文物的完整性,切記不可出現人為損壞現象,也不能改變文物原本結構,在修復過程中應該采取安全保護工作,避免外人接觸。
2文物修復與科技館展展品修復工作的共同點
首先,二者都具有相同的科學目的,在文物修復工作和展品修復工作中,都是為讓科學和文化更好的繼續傳承,使二者雖具有歷史性和科學性為人類和自然共同發展帶來重大啟示。隨著時光的流逝,文物和科技館展品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然而二者幾乎不可能在繼續進行生產,質能盡可能的保證文物以及展品本身長久保存下去。另外,二者在修復環境和修復時間上具有共同之處,都需要在原有環境中進行及時修復,避免修復過程中受到二次破壞。
在文物修復和科技館展品修復工作中,先要對其主要概況和所具有的歷史科學價值進行評估,對損害程度和損傷原因進行評估分析。而評估的內容主要是對根據文物或者展品的現狀來進行。另外,在修復措施制定中,要對損害進行仔細勘察,避免過度維修的出現。在文物和展品修復過程中,一定要將不改變原狀最為修復基礎,根據現場實際調查結果,來制定具體修復計劃,梳理所需要用到的修復技術,按照先前制定的修復順序,來一一進行修復工作。
由于文物保護工作中涉及到國家財產和國家文化,所以在平時保護工作中,人們對文物的保護要比對科技館展品的保護更加重視,這也使得科技館展品在保護工作上存在更多漏洞,沒有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為展品修復工作帶來巨大麻煩。
3科技館展品損害情況分析
3.1機械故障方面
因為展品的長時間存放以及自身的老化和磨損,嚴重導致了展品壽命縮短,從而影響到展品的正常參觀展示,另外,有限展品在設計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導致展品在存放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機械故障,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參觀者受傷害,從而導致安全事故發生。舉個實際列子來說,在杠桿原理展示中,因為沒有設計緩沖裝置,讓觀眾在實際操作和觀察中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一旦參觀體驗者用力過猛,會導致杠桿出現變形情況,這就容易導致拉力環在收放過程中產生巨大彈力,倘若參觀者此時沒用注意到這種情況,很容易被彈力所傷,另外,如果其他觀眾所站位置恰好在附近,也很容易受到傷害。
3.2計算機方面故障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使得計算機技術在科技館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發現,很多電子器材和軟件存在明星缺陷和漏洞,所以讓計算機在管理和使用中容易引發事故,對科技館整體參觀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在這其中,最容易出現故障問題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計算機硬件設備,比如說鼠標或者鍵盤燈,另一個就是計算機軟件方面,比如說系統或者相關管理軟件等容易出現問題
3.3人為操作引發故障
據以往數據統計顯示,科技館中的展品損壞大多數來源于人為因素,不同原因會導致展品損害程度不同,這其中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人為破壞展品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素質缺失,甚多展品在展示期間,受到觀眾的故意或者蓄意破壞。特別是兒童在展品實際操作中,不懂得遵守操作規則,尤其是對那些互動性較強的展品來說,一旦出現用力過猛想象,就會出現損害情況。比如說在“抓緊求”展品展示過程中,很多兒童都會因為好奇進行操作,并不知道其中蘊含哪些科學知識,為了滿足自身好奇心,經常因為抓不住金球而將電磁線圈抽出現象,直接導致了金球內部的電磁感應出現不平衡現象,導致展品損壞。第二,在科技館高峰時段中,由于參觀人數眾多,場內工作人員較少,無法對展廳各個部位都實施監督管理工作,這就使得一些展品受到高頻率操作影響,導致展品最終損壞。第三,在目前科技館的工作人員當中,有很多管理技術并不專業的人混在其中,由于自身不專業,就無法指揮觀眾對展品進行規范操作,加大了展品破壞情況。
4文物修復方法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的具體應用
4.1針對性修復
在我國文物修復工作中,針對性修復是最常用的修復方式,通過對文物本身歷史地位的總結,以及針對當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從而為修復工作提供一定理論和技術基礎。在科技館展品修復工作中,可以借鑒這種修復方式,為展品快速有效的修復工作提供基礎。通過借鑒文物修復技術,科技館工作人員可以針對不同展品的實際損害情況以及對其所針對的知識進行系統總結,確保讓展品最大程度恢復原狀。舉個實際例子來說,針對那些老化嚴重的而損壞的展品來說,可根據對原有材料進行針對性分析,總結出老化原因,在修復過程中,不但要保證展品外形不受到任何影響,在抗老化效果上也應該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針對那些游客自身操作不當所導致的展品,總結游客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造成展品損害,因為科技館展品具有文物所不具備的服務特性,針對這一問題,在展品修復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到游客的舒適程度,并在展品修復完成之后,進行詳細操作說明,讓展品更加富有人性化設計,并且采用文物保護中的“以靜制動”方式,保證展品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從而更好滿足游客的參觀要求。
4.2利用文物修復中的借鑒手段
在我國文物修復中,幾乎丟失借鑒與西方國家的先進修復手段,實現文物的長久保存,但是由于我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所遺留的文物數量巨大,所以這也導致修復工作量較為巨大。對于目前我國科技館整體情況來看,科技館的發展也存在混亂局面,對于展品修復技術來說發展的也吧聽不完善,通過對西方科技館發展經驗的總結,在西方國家中科技館發展勢頭比較平穩,且分布均勻,對展品修復技術也比較先進,為此,對于科技館展品修復來說,可以將國外技術進行適當引進,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創新,來促進科技館的持續發展。
4.3修復前要進行污物清潔
在文物修復工作中,污物清潔工作十分重要,由于文物的長時間擺放,會沾上大量灰塵揮著泥土等污物,在修復前一定要仔細進行清潔。同樣在展品修復工作中也是如此。在文物修復工作中,常常根據文物自身特性以及材料組成進行清潔劑的選用,根據對科技館展品的材料總結來看,填充法比較實用。填充法主要是利用聚乙二醇來對污物進行高度溶解,通過改變聚乙二醇濃度來改變溶解效果,促進科技館產品的修復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4.4利用漆圓盒和皮革盾的修復方法
在皮革文物的修復工作中,漆圓盒和皮革盾這兩項文物修復可以對科技館展品修復起到很高借鑒作用。在漆圓盒盒口殘缺部分修復過程中,將木塊修成盒口殘缺部分的模樣,使其大小和薄厚與原件相同,并用無毒無害的粘合劑與漆圓盒主體粘合在一起,另外,對于破損過小的部位可以直接用粘合劑進行填充,等待粘合劑干燥之后,用工具將多余部分清理掉。此項技術可以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得到很好引用,特別是針對科技館中的皮革類展品,利用這種修復方式不但可以保證展品不發生外形變化,其自身意義也能保持完好無缺。
總結
綜上所述,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運用文物修復方法,不但可以保證展品樣貌不發生變化,也能使展品保持原有的科學意義,滿足人們參觀需求。在科技館展品修復中,應該嚴格按照相關修復規定進行操作,科學的進行修復工作,保證展品整體科學價值不被破壞。同時,在科技館平日管理工作中,應該將強對展品保護工作,減少展品修復工作強度,也能為科技館節省更多支出成本,讓科技館本身與人民群眾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余子驊,龔德才.文物修復的可識別原則探討——以青銅文物修復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16,(06):56-60.
[2]張予南.潼南大佛與大足千手觀音像髹漆貼金過程反思——試論文物修復實踐中的文物保護理念[J].中國文化遺產,2016,(05):65-75.
[3]林永峰.從文物修復教學談博物館教育模式的創新[J].福建文博,2014,(04):76-79.
[4]楊承磊,張宗霞,潘榮江,孟祥旭.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系統架構及關鍵技術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6,(07):2003-2006+2029.
[5]吳葒.陶質文物修復中的幾點認識[J].敦煌研究,2000,(01):153-157.
[6]劉杰,孫令真,李映.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應用[J].科技風,2019(06):86-87.
[7]王玨,王珊.文物修復專業英語詞句的特征及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9,32(01):40-43+4.
[8]李剛.文物修復,是拯救還是破壞[J].上海藝術評論,2019(01):91-92.
[9]何秋菊.關于文物色彩分析與保護方法的思考與探討[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8(00):339-346.
[10]楊植震,俞蕙.環氧樹脂粘結劑在文物工藝美術品修復中的應用[J].上海工藝美術,2018(04):78-80.
[11]李瑋.文物修復理論與文化遺產價值體系思考[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