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會
初中數學 ?學習興趣 ?教學途徑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2-0072-01
相較于初中的其他學科,數學這一門學科對于學生的思維和細心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想要學習數學的學生不僅需要對數學基本專業知識充分掌握,還需要持續鞏固數學的思維。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和初中素質教育的深入,對數學學習的要求逐漸加深,要求學生在快速有效地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在進行數學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只重視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相對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這將導致學生對于將來數學的學習以及初中其他課程的學習及生活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并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教學重點是對基礎知識的數學,而忽略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
1.良好師生關系,對于數學教學興趣的影響
師生關系的良好溝通,提升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伴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進行,初中教學過程中課堂教育逐漸從“書本教學”轉變成“人本教育”,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剛剛步入初中階段時,由于學習環境和授課教師的改變,尤其是在面對教師的新面孔的時候,內心的活動是既信任又畏懼。所以,教師應主動積極地走到學生中去,走進學生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將課堂的主體轉變為學生本身,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討論、一同思考,與學生建立良好感情基礎。初中生在剛剛接受數學教學的時候,由于對數學領域的不了解,當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沒有受到教師的夸獎,學生就會對數學的難度產生過高的估計,進而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數學創造成功的條件。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回答正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能夠自豪的坐下,從而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出現錯誤或者不能回答出答案的時候,教師應當耐心啟發,適時地給予引導,促使學生們在遇到困難的題目時,通過解決困難得到成功的樂趣,而不是簡單地給出錯誤答案。
2.良好授課環境,對于數學教學興趣的影響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根據教學的要求設計問題情境,精準地找到數學課堂教學切入點,營造一個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的課堂環境,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緊張、積極的氛圍沉淀。例如,在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平面幾何時,可以設計一些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小問題來激發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自行車的框架為什么是三角形的?三角形和圓形哪個更加穩定?給你一把尺子和一張地圖,可以測量出上海到北京的距離等等,在學生集體思考和討論之后及時給學生講解這些生活中經常遇見的問題都是關于我們即將學習的平面幾何。這將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數學的好奇心理,進而對幾何的興趣逐漸加深,為以后的幾何學習做好鋪墊。在對于有理數乘方的課程教學中,會提出將一張1毫米厚的紙折成兩半,重復對折50次,想想它有多厚?讓學生在經過考慮后做出猜測,然后告訴學生折紙的厚度將遠遠超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涉及到有理數的乘方,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將現有知識與無法感知的概念相沖突而產生的沖擊,將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師的授課語境,對于數學教學興趣的影響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學知識為前提,將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進行講解,生動形象、用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教學的學習過程中,成為主體地位,教師只起到引導和從旁輔助的作用,同時,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多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物相關聯,多運用數學教學用語講課,積極地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如講到比較關鍵性的材料或者需要引起學生重視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語速調整的慢一些、講課的語調略增高一些。一堂課中,教師的語調高低起伏、快慢結合,使用恰當,會增加學生興趣,學生會感到生動有趣,使學生樂在其中。
總之,初中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提高做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興趣。對學生課堂興趣的培養對學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以后對復雜困難思考的角度都會有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其以后的學習生涯以及生活。因此,教師要不斷進行授課的回顧和探討,然后采用更加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石永紅.探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
[2]李瑞曉.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6):148-149.
[3]王維賢.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時代青年:視點,2017(10):62-63.
[4]王自鋒.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