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歷史高考題雖然從文字理解的艱澀程度來看難度有所下降,但對學科素養的滲透更加強化了。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分別對應我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核心思維、核心方法、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能力和核心價值。簡單的可以這樣理解:時空觀念(核心思維)就是將所認識的史實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史料實證(核心方法)就是依據可靠的史料作為依據對史實進行推理和論證;歷史理解(核心理論)就是通過唯物史觀對所認識的史實全面客觀的考察;歷史解釋就是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歷史價值觀(核心價值)即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的體現。下面將以2018年全國二卷的選擇題為例,談談五大核心素養在高考題中的凸顯。
一、時空觀的考察主要以時間順序的為主,呈現方式主要設置在備選項里,12道選擇題中,期中5道題的備選項內就有這一核心素養的考察。如:
27.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
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 B.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
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題干中敘述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史實,可備選項有“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京劇是清朝道光年間才形成的,顛倒時序。
31.圖5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杜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
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
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發展
D.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改變
題干具體敘述1956年的史實,可“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才開始的。這種備選項在32題設置了兩個之多。
32.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和貴族展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斗爭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其間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評論說:“氏族貴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國家中了。”這一長期斗爭的結果是
A.貴族的特權被取消 B.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
C.公民與貴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獲得相同的權利
“羅馬共和國時期”“ 兩個世紀的斗爭”結果出現在了羅馬帝國時期(3世紀)的萬民法和(6世紀)的《查士丁尼法典》,時間跨越最長達一千年。
35.20世紀60~7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農村迅速實現了機械化,數百萬農民成了相對富裕的農場主,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馬歇爾計劃開始發揮作用
B.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C.西歐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
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20世紀60~70年代”,已經將時間定在了1960年到1979年了,可備選項還設置了“馬歇爾計劃開始發揮作用”。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啟動,持續了四個財政年度,即到1951年結束了。
33.圖6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
題干中統計圖是16、17、18世紀,可“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是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的史實。
二、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考察從試題形式來看,史料作為題干部分,往往課本中不是教學重點或是沒有出現的內容,用題干中的史料推導出來的答案也不是學生在書本上喜聞樂見的內容,但整個過程要充分體現唯物史觀和歷史價值觀。如:
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題干中敘述的商湯滅夏的過程和原因在人教版必修一中只字未提,史料的呈現也不是艱澀難懂的原文,由此史料推理出來的答案也不是課本中的基礎知識。但要求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要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史料的主旨推理出來的答案要落到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的問題上,讓學生具有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的使命。
29.1923年底,孫中山認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則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則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前此因無可仿效。法國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國革命血戰八年而始得獨立,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其意在
A.走蘇俄革命的道路B.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
C.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D.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
題干中史料雖然篇幅稍長,其實概括起來只是孫中山拿俄國十月革命與法、美、中等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比,意在說明俄國革命短暫而取得了成功的原因,而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雖成功了,但歷時較長的原因。與這些史料相關的內容在課文中不見蹤影,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之原因也沒在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原因的分析之內。可要求學生從整體上要把握史料的主旨,還要很明確“孫中山”“我黨”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和政黨。所以,“走蘇俄革命的道路”“ 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 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這樣的備選項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
三、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終極目標其實是一致的,就是把特定的史實放在特定的條件下去理解和解釋,弄明白真相是什么。只不過,歷史理解指向內部,是讓自己明白;歷史解釋指向外部,是讓別人明白。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探究歷史事件的由來與發展,分析一定歷史條件下歷史人物的思想與活動。這種素養的考察的落腳點往往都是歷史學科學習中的主干知識或是最基礎的知識。如:
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三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風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階官員得以與鳳衙、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
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
其實本題考查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一主干知識的核心內容:歷朝帝王加強皇權的基本方法就是削弱相權。我們課本里學習的時候只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本質上就是將相權一分為三來加強皇權的,本題只不過是用武則天時期的分權做法來呈現給學生的,其本質上還是分散相權加強皇權。所以,“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這樣的答案不符合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核心內容。又如:
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
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帶給整個封建社會的通病,此題本質上考查的只是土地兼并帶來的后果這一基本知識,但題干把土地兼并用外向型的具體歷史時期的現象呈現了出來。其實“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富商大賈操縱稅收”這些就是題干材料的概括或是斷章取義的重復,沒能指向本質問題。
綜上可以看出,高考歷史題中滲透的歷史核心素養的考察越來越多,尤其是“時空觀”這一核心素養的滲透比重不斷加大。所以,我們不論是平時的課堂教學還是高三的備考復習中,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特別要以這些核心素養為引領,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高考應考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學習歷史的正確態度。
作者簡介:班充繼,男,生于1976年8月,甘肅天祝人,漢族,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考向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