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雄
摘 要:哲學,一直是高中政治教學的難點。具有哲理性、思辨性和抽象性,不易理解和把握。而詩詞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感染性,易于感知和接受。本文試圖從哲學與詩詞的結合入手,探討詩詞在哲學中的運用,以期望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關鍵詞:詩詞;哲學教學;妙用;畫龍點睛
詩言志,文載道,詞訴請。詩文之道,乃語言之精華,說理之薈萃,思辨之精髓。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最豐富的內容,論證抽象的理論,傾訴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奧的哲理。其中,詩詞以意境和形象見長,表述真知灼見,使抽象的哲理具體化,易于人們理解和接受。加之以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時而誦讀,其義自見。再融入情感,可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效,乃至心靈的震撼,從而產生共鳴。由情入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所以,詩詞若在哲學教學中運用得當,定會取得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從自身教學經(jīng)歷,借鑒同仁們的經(jīng)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詩詞在哲學教學中的妙用。
哲學是智慧之學,學習哲學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而在學習過程中,哲學較為抽象,不易把握。巧妙運用詩詞,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唯物論。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fā)展。可借助詩詞加以理解,如:“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的這首詩從天山特有的氣候特征入手,表達蒼涼的心境,正反映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再如:“木落知寒盡,山長見日短。”“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竹戀新雨后,山愛夕陽時。”“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這些詩句,無一不注入了詩人的情感。其實都是主觀認識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做到主客觀相統(tǒng)一。融情于理,情景交融。
(二)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聯(lián)系的,運動的,變化發(fā)展的,是有規(guī)律的,要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究其因是矛盾的存在,認識世界就要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要解決矛盾。堅持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抓重點,抓主流,統(tǒng)籌兼顧,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還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量變、質變相統(tǒng)一;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tǒng)一。總之,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這是哲學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立場。
比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等等都反映了聯(lián)系的觀點。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反映了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等都反映了發(fā)展的觀點,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算多。”“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fā)墨,不如瓦礫頑!”……等等都體現(xiàn)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各有短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搞一刀切,要辯證地看問題。
“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須待七年期。”“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飛落玉淵長。”……等等都反映了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由量變開始的,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引起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等都反映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要堅持內、外因現(xiàn)結合的觀點。
(三)認識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要實現(xiàn)認識的兩次飛躍,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并要強調實踐在認識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就要重視實踐,反對空談。
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矮人看戲何所見,都是隨人說短長。”……等等都說明了人的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不同。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信書自成誤,經(jīng)事漸知非。”……等等都反映了實踐的觀點。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境界。
(四)價值觀。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這是我國目前共同的價值目標。
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等都反映了一種無私的價值取向,鑄人生之大義,揚人間之正氣。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無私奉獻,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綜上所述,本文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價值觀四大塊哲學入手,結合詩詞進行比照分析,若詩詞在哲學教學中運用得當,則比繁瑣的講解直觀得多。加之以情感感染,易接受,并能引起共鳴,加深理解,深入刨析,明晰哲理,開啟智慧,完善自我。但是,在教學中切忌不可走形式,為詩詞而詩詞。其步驟是:首先,講明哲理;其次,選擇對應的詩詞;再次,詳盡分析詩詞與哲學的聯(lián)系,詩詞與哲理相結合,不可偏廢,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最后,總結反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積累,提升自我。其要求是:選材要精準,不要過多過濫;安排上要恰當,詩詞為哲學服務,切忌嘩眾取寵或華而不實;還要以興趣為先導,從點滴開始,不宜過難,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為此,要循序漸進,讓詩詞在哲學教學中大放異彩,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