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麗
摘要: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技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小班幼兒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幫助他們形成健康自我意識是極為重要的。自我意識是在生活中,個體與客觀環境尤其是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直接關系到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
關鍵詞:自我意識、師幼關系、家園合作
所謂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客觀世界關系的一種意識,由知、情、意三方面統一構成。“知”即自我認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理解、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 情緒體驗,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調節,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自我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個體與客觀環境尤其是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
一、小班幼兒運動中自我意識的現狀與問題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技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2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要堅持。”其實,戶外活動除了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還可以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培養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活潑、開朗、勇敢、克服困難、遵守紀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小班幼兒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幫助他們形成健康自我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在小班幼兒運動時,我們發現,他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取決于其身體活動能力。就是說身體活動能力決定了其行為。運動能力較強、能夠獨立完成多種運動方式的幼兒,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而相反,那些動作遲鈍、身體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在活動中就常常會遭受失敗。因而他們也常常會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動消極、被動和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生不安全感。
比如在新小班開學后的第二周開展關于平衡的運動時,除了走圓圈,還嘗試走“高低橋”,大多數幼兒都很大膽地在高低橋上走,碰到高處,有的自己爬過去,輪到天天時,他爬在上面不敢下來,小臉憋得通紅,在老師的攙扶下,勉強走過去,嬌小的辰辰第二次行走時,從上面滑下來,哇哇大哭,之后他再也不肯走“高低橋”了。又如: 在運動小游戲“大頭娃娃”時,老師扮演大頭娃娃,摸小朋友的頭,小米嚇得躲在別人身后一動也不動,優優“哇”一聲哭起來,幾次的活動幼兒也常常處于這樣的被動狀態。那么,如何培養活潑健康的自我意識?
二、培養小班幼兒健康的自我意識的建議
(一)在運動中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教師可以為幼兒示范動作,展示如何通過身體或借助材料實現你的活動目標。這種示范對于小班以及不善于理解口頭指令的幼兒或者詞匯量有限的幼兒來說尤為重要。當然,示范的目的不是要他們精準地模仿教師或能力更強的幼兒的動作,而是幫助他們獲得動作概念,然后自己練習。在幼兒出現一些有不安全隱患的動作時,教師也可以預防和糾正幼兒的錯誤,并示范正確的動作。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來領導戶外自主活動。作為領導者,幼兒要提供口頭建議,或演示動作供別人模仿。擔任領導者能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使他們理解活動名稱和多動本身,因為他們需要把這一些進行內化并告訴別人。大部分的幼兒希望成為領導者,但是也有幼兒比較膽怯,這時候,作為教師,更需要鼓勵他們,而不是強行要求幼兒擔任領導。在自愿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在班級平時不大聲說話的兒童會在領導方面發揮自如,即使不善言談的幼兒也可以成為戶外自助游戲的主人。在運動活動中,我們注重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關心幼兒的情緒狀態,善于探索幼兒的內心,對于在活動中能堅持的幼兒我們加以表揚并鼓勵更多的幼兒向他們學習,從而帶動了一大批。
(二)在運動中加強安全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由于戶外場地活動范圍較廣,教師的視線不能顧及每個幼兒。因此,我們在活動前盡可能預計到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如教師在平時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會通過講故事、談話、討論等方法應到幼兒去關注運動中的安全問題。活動前檢查儀表,向幼兒交待活動的規則和有關安全事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活動中,注意調節幼兒運動量,身體狀況,及時提醒幼兒擦汗、喝水、減加衣服等。為了防止幼兒的運動強度過高,幼兒園給幼兒特別設置了休閑區,幼兒可以在木質長廊上休息喝水,教師也可以及時的為幼兒擦汗。因為休閑長廊造型很美,所以現在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也很愿意在自己口渴或者累了的時候到休閑長廊休息。這樣既保證了運動的強度和密度,更有效防止了過度運動,保證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同時,在幼兒運動時,教師應當四處巡回走動,及時糾正幼兒危險動作,聆聽幼兒交談、評價。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必要的安全指導和安全教育。
(三)家園配合,幫助幼兒樹立自信
幼兒健康教育必須要取得家長的共識,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鞏固。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確實,父母的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現代的家庭多數居住在高樓里,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因此他們的孩子在運動中可能會縮手縮腳,躲在一旁;一些孩子有爺爺奶奶照顧,大人的溺愛,包辦代替,使孩子產生過度的依賴,困難面前退縮,如在運動時碰到高的地方,就要老師攙扶、因害怕而哭叫等。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堅持與家長聯系,共同探討幼兒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并要求取得家長的配合,堅持做到:1.不要溺愛孩子,支持孩子與同伴交往。 2.積極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培養孩子的開朗的性格。3.家園保持聯系,及時反饋幼兒的點滴進步, 以獲取幼兒每一發展階段的信息,共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小班幼兒在運動中的自我意識的建立關系到每個幼兒的安全與健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它不是我們老師強迫灌輸的,而要讓每個孩子主動去獲得,這種獲得要從良好的環境中、各種教育實踐中、家園和諧的配合中去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