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瓊
【摘要】 ?核心素養是一種得到世界范圍內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同的教學理念,我國高中教育在結合該理念后,可以更加暢通地開展素質教育,這也使得核心素養理念在我國教育界的應用愈加廣泛。高中語文是一門重視文字理解與運用、情感代入與價值觀培養的人文類學科,該學科的核心素養同樣圍繞語言能力與情感意識展開,由于許多高中生在學習古詩文時表現出這兩方面能力的生疏,語文教師應在古詩文教學中多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情況,本文正是對此展開探討,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 ?高中教育 語文教學 古詩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22-01
高中語文教材的課文按時代劃分可分為現代文與古詩文,其中古詩文特指于中國古代社會誕生的詩歌與散文,這類課文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從文體、文風到情感內涵均與現代文相差極大。由于古漢語的使用習慣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區別,加之古詩文通常蘊含深厚的意境,慣于使用現代漢語的高中生常會感到古詩文晦澀難懂,在學習中難以提起興致。此時,高中語文教師可結合核心素養的四大方向,融入“形”、“意”、“人”、“文”四點要素,創新古詩文教學方式,以贏得高中生的肯定與熱愛。
一、以“形”探“意”,實現語言的構建與運用
高中古詩文教學的側重點在閱讀上,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的表意與深層情感是教學目標,而帶領學生解決字詞解釋與句式判定問題、了解古詩文的背景常識則是教學方法。對于古詩文學習來說,從詞義把握到情感理解是一個難度遞進的過程,學生只有扎實地掌握這一過程的每一個學習環節,其在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方面才能取得實際進展。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文的內涵之前,語文教師應事先做好鋪墊工作,即通過條理清楚的基礎知識教學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古詩文字句的能力,將文字從表形向深意的轉化規律表述明白,做到以“形”探“意”。
例如,在《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講解中,語文教師在解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這一句原文時,應將其中常見的字與不常見的字區分開,讓學生掌握辨析字義的技巧,而非簡單地記憶該句的現代漢語解釋。其中,“滲漉”與“雨澤”二詞均由兩個含義相近的字拼合成,“滲”與“漉”都有“透過、漏下”的含義,而“雨”與“澤”都有“雨水”的含義,語文教師可讓學生重點關注這一古代漢語的常用手法。此外,語文教師可就“澤”之一字做單獨教學,向學生提問:“‘澤被后世’中的‘澤’是什么意思?”讓學生了解常見字“澤”的另一個含義,即恩惠。隨后,語文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澤”的兩種含義有什么內在聯系,是否因為在古代中國雨水被視作上蒼對農人的恩惠,這一字才有了引申義。通過此種方式的教學,語文教師可帶領高中生逐漸積累出豐厚的漢語言分析經驗,助其掌握語言的運用與構建規律。
二、以“意”入“形”,實現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社會的模式與人民生活狀態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變革,古代文人的思維方式具有各朝各代的專屬特點,高中生的古詩文學習過程其實也是其在思維層面進行古今交流的過程。
在古詩文教學中,“主題”、“體裁”與“文風”等是主流的幾種劃分古詩文類別的標準,在以“主題”為劃分標準時,同一主題下的古詩文有許多是表達同一種情感的,如懷古類常表達作者個人的不得志,而送別類常表達對友情的珍視或對未來的向往。因此,語文教師可安排不同的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讓高中生先對某一類別古詩文的情感表達方向有所把握,然后再去分析詩文中具體的語言,做到以“意”入“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類古詩文的意境,使學生在一個特殊的范圍內與古詩文作者進行思維交流。
三、以“文”感“人”,實現審美的借鑒與創造
優秀的古詩文流傳千年之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中豐厚的人文情感引發了后人的共鳴,無數為之感動的讀者自發地為保存詩稿做著努力,現今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許多古詩文都是因此才得以與高中生見面。因此,古詩文教學不應只是簡單的語言解釋與原文背誦,語文教師應讓高中生感受到古代漢語的魅力,使其具備一定的審美借鑒與創造能力。
四、以“人”呼“文”,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古詩文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由于高中生的情感價值觀已經覺醒,高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必然要和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傳承意識結合起來,以此來鼓勵高中生主動了解古詩文相關的傳統文化精髓,實現以“人”呼“文”。如在《登岳陽樓》、《赤壁賦》與《滕王閣序》這類古詩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就可以采用實景與詩文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古詩文的學習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又接著由于對祖國懷有熱愛而鐘情于古詩文。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是新時代高中教師需要著重把握的教學理念,語文核心素養揭示了提升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向,是語文教師解決古詩文教學困境的重要參考。在古詩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通過把握“形”、“意”、“人”、“文”四點要素的結合方式,做到“形”“意”兼顧,“人”“文”共存,即可達成素質教育標準,改變“重背誦,輕理解”的古詩文教學現狀。
[ 參 ?考 ?文 ?獻 ]
[1]石惠珊.指向核心素養涵育的古詩教學策略的轉變——以人教版《語文》必修3《秋興八首(其一)》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8(28):36-38.
[2]李用賢.高中階段古詩教學與現代教學技術的結合[J].學語文,2018(04):22-23.
[3]羅益.比較閱讀在高中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8(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