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振
摘 要: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初中生家國情懷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文主要從發掘歷史教材內容、引入鄉土歷史教育、聯系歷史與現實三方面入手,簡要分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指從歷史的角度引導學生們認識我國的國情,認同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而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們傳授基礎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們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夠優化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質量,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們的身心良性發展。本文作者立足實際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進行簡要分析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對于任何學科的教學,我們都要立足教材本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與教學計劃的執行。初中歷史教學也是一樣,我們作為教師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發掘其中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祖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精髓。
例如,我們在教學七年級歷史《百家爭鳴局面》這一部分時,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引導學生們了解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掌握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時期及各文化大家所主張的思想,并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與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為學生們講解老子主張“萬物皆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其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過渡到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愛人”以德治國,還有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再到墨子的“兼愛”“非攻”等。引導學生們感受古人的智慧與先進思想,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激發學生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引入鄉土歷史教育,激發學生家國情懷
學生最為熟悉的除了自己的親人應該就是自己的家鄉了,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引入與家鄉有關的歷史人物,講述與家鄉有關的歷史事件和風土人情。通過鄉土教育與歷史知識的結合,消除學生們對于歷史知識的距離感,借助家鄉情感,激發學生們的家國情懷,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部分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穿插福建地區的相關內容,為學生們講一講福建的三年游擊戰爭: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以后,福建蘇區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為后來組建新四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福建人民長期堅持抗日反頑斗爭、解放戰爭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福建的斗爭,十五年紅旗不倒,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紅色根據地。還有1980年國家正式批示建立廈門經濟特區,并在后來把福州納入沿海開放城市,建立廈漳泉沿海開放區,使福建的改革開放由此掀開新的篇章。教師通過對學生們家鄉歷史事件的講述,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們對歷史的情感認同,使學生們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充分激發學生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助于提升學生們對于家鄉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引導學生們端正學習狀態,更專心、積極的進行課堂學習。
三、聯系歷史與現實,升華學生家國情懷
歷史教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具有“以史鑒今”的作用,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我們可以借助歷史中典型事件,聯系現今我國的社會發展走向,引導學生們被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偉大信念所感染的同時,體會我們國家如今能夠和平、富強的來之不易,進而有效升華學生們的家國情懷,進一步激發其愛國情感。
例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課時,該課主要包含三個子目: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引導學生們了解這三個子目的主要內容,并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對于中國人民以及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可以聯系今年的建國70周年,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為學生們展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的振奮人心的講話,再對比2019年10月1日,我國建國70周年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閱兵的宏大場面,通過今昔對比,引導學生們感受我國的今非昔比,感受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深刻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充分激發起學生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升華學生們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的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提升歷史學習能力,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們對于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幫助學生們樹立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中學生的全面成長、早日成才!
參考文獻:
[1]謝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33.
[2]馮萍.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8,(67):161.
[3]蔡冬梅.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J】.知識窗,2018,(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