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借助知識教育幫助學生夯實文學基礎,還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學生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道德要求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究,進而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中逐步成長為知識豐富、能力健全、素養完善、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中學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互聯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乎全中國人民的道德品質與個人素養提升、關乎祖國發展的未來與前景。同時,少年強則國強,因而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教育實施過程中,并借此引領學生在課堂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有效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1】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幫助學生見證歷史、了解歷史,進而促使學生建立國家認同相關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帶領學生進行文章閱讀,并引領學生感受課文中表述的事件、實現社會責任道德品質的健全;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與課文中的人物建立共情,并有效實現其個人高尚品質的完善。
一、歷史了解建立國家認同
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相關內容對學生實施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國家認同。【2】
例如,在學習《黃河頌》這部分知識時,筆者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應用對學生實施教育展示,并借助清末社會圖片的展示、抗戰時期的圖片展示、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圖片展示和當今社會的圖片展示請學生進行觀察,進而借此幫助學生建立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促使學生直觀了解新中國的發展與奮進。學生經過短暫的互聯網+教育資源觀察,發現了不同時期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感受到了不同時期人民對于祖國的熱愛、認識到了新中國逐漸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環境。最終,學生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了解到百年來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認識到當今社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發展方向,進而實現愛國主義情懷的有效建立和國家認同感的切實深化。
二、課文研讀建立社會責任
在語文課堂教育中,教師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中豐富的內容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社會層面的知識教育,并帶領學生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建設方向中實施教育資源的有效觀察和高校應用,進而促使學生在課堂的知識學習和互聯網+教育資源分析中實現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和健全。
例如,在學習《我愛這土地》這篇詩歌時,筆者請學生自主閱讀,并體會作者在詩歌中融入的個人情感與思想感情。同時,為了深化學生的詩歌理解,筆者借助艾青先生創作這篇詩歌的背景對學生實施互聯網+教育資源展示,以期幫助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期望。在閱讀和互聯網+教育資源了解完成之后,筆者請學生說一說“你是否熱愛這土地,為什么?”有的學生表示中華大地是一片自由的土地,這片土地和平、溫暖,我們可以去看任何想看的美麗風景;有的學生表示熱愛這片土地,因為這片土地上擁有平等的人民權利與公正的社會法治體制。
三、文學品味建立個人品質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個人層面要求中,其對于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實施了簡要的規定:要求每一位中國民眾都具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因而教師在實施語文知識教育時可以借助課本與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共同展示對學生實施教育引導,并帶領學生詳細了解上述品質、促使學生建立上述道德品質。
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筆者借助互聯網+寫作背景的展示請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并借助魯迅先生的筆端帶領學生實施文章閱讀、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完成對于藤野先生個人高尚品質的認知和了解。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感受,紛紛感受到藤野先生身上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以及在中日戰爭時期保持清醒與理智的人道主義情懷。最終,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和互聯網+教育資源的了解感受到了藤野先生身上的高尚品質,并在魯迅先生、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下了解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高尚品格的價值和意義,進而將這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公民要求的高尚品格加以全面建立。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需要充分利用豐富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教育培養,并借助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幫助學生有效建立對于祖國、對于社會、對于個人發展的道德素養認知和理解,進而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網絡資源應用下實現高尚個人品質的建立和健全。
參考文獻:
[1]閔文潔.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
[2]常麗娜.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家國情懷作品的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