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輝
摘 要:核心素養教學是學生素質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境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文章主要對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語文情境創設進行思考,分別闡述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養下的情境創設。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情境創設
新課程改革的程度不斷加深,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能夠對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進行提升,有利于學生內在文化涵養與語文學習方式方法的進步。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教學手段,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情境教學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效率較高,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性發展。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培養下的情境創設
語言建構與運用在整體語文核心素養當中屬于基礎性的核心素養,重點關注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以及從中反映出來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素質。教師在為學生構建情境幫助學生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過程中,需要注意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語言發展需要,只有從這兩點出發進行情境創設才能夠使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良好開端,有助于學生在后續的具體情境當中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進行鍛煉。
教師在進行《再別康橋》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進行新體詩創造比賽,要求必須用到“橋”這個意象,還需要在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三項中挑選一項進行體現。學生在創造詩歌過程中對自身學習《再別康橋》的寫作手法以及寫作語言進行回顧,結合學生本身已有的語言知識積累,進行新體詩歌的創作。最后的成品中,雖然學生的作品并不是非常優秀,但是也對學生運用語言搭配語言的能力進行了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得到提升。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培養下的情境創設
高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過程中能利用的情境模式主要集中在問題情境當中。教師利用教材當中的知識內容向學生進行提問,在這其中需要重視整個問題情境的連續性,不能夠脫離開整體的情境進行提問,只有在整體環境中進行的提問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進行連貫,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完整思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當中對問題進行探究,沿著教師提供的思考路徑進行思考,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獲得有關知識的更深認識。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教學問題:“這次演講的背景是什么,你對此有什么看法?”教師的這一提問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對演講內容進行閱讀,在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對馬丁·路德·金的形象有初步認知。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你認為馬丁·路德·金的訴求是什么?需要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達到?”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層次,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是對學生思維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進步。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培養下的情境創設
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主要從閱讀與寫作兩方面入手。閱讀中的情境創設能夠使學生對閱讀文章中的“美”進行具體感知,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水平。寫作則是學生將內在的審美感受進行轉化,形成自身獨特審美成果的過程。教師在這兩個教學環節中為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逐漸提升。
《故都的秋》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對其中描寫秋景的部分進行欣賞,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南北方的秋景,增進學生對不同秋景的感知。而后開展寫作練習,使學生從四季當中選取其中一個季節,根據閱讀收獲寫出對比狀態中的南北方景色,學生在寫作中較好的抓住了小細節,沒有太多籠統概括的詞語,體現了學生審美眼光的進步。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養下的情境創設
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培養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實踐情境,給學生最真切的學習感受,從中感知文化,理解文化,進而吸收文化、傳承文化。學生在實踐情境當中能夠與祖國文化產生最直接的接觸,學生在文化氛圍中能夠對文化的優越性以及文化多樣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對祖國優秀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學生還能夠在實踐情境中對文化傳播的方式有直接認識,對學生今后利用文化的方式途徑具有借鑒作用。教師需要注意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文化場景進行實踐情境的創設。
高中語文教材當中涉及到很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當代優秀文化,作品本身也是一種優秀文化,更遑論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現實節日以及學生興趣等元素開展文化活動,使學生能夠走進文化,接觸文化,創造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進步。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過程匯總具有獨特優勢,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不同情境中感知語文學習知識內容,從而對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進行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成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堂問題情境教學[J].名師在線,2019(15):31-32.
[2]王曉靜.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情境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交際,2016(02):216+215.